湖南省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十条措施
2012-08-07 10:14:42 作者:谢卫国 叶仁雄 吴砾星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湖南省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十条措施
《 农民日报 》( 2011年12月22日 02 版)
一、严格落实生产责任,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发展粮食生产,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制。将粮食生产情况纳入对市县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并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标准。加强对耕地利用的监控,对耕地常年成片抛荒的,严肃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逐级建立粮食生产工作行政首长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各地各部门粮食生产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深入挖掘生产潜力,稳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双季稻适宜区继续狠抓“压单扩双”,力争在上年基础上全省再压减100万亩一季稻,恢复扩大双季稻。坚持区域间协调推进。产粮大县继续巩固、扩大生产优势,其他地方全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粮食总产超过9亿斤的县,充分挖掘潜力,扩大生产总量,力争进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在稳步发展水稻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玉米为主的旱粮生产,力争新增玉米面积50万亩以上。巩固治理连片抛荒成果,全力治理零星抛荒,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三、改进水稻生产方式,重点突破集中育秧和机插秧。全省集中育秧25万亩以上,抛插大田突破500万亩。重点在60个县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每个县推广机插秧面积6万亩,示范带动全省机插秧面积达到500万亩。扶持发展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秧专业户、专业合作组织等2000户(个)以上,力争全省水稻直播面积减少150万亩以上。
四、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改善农民购种用种环境。进一步推广高产、优质主导品种,大力治理品种多乱杂现象。全省公布一批水稻、玉米主导品种,实现主栽品种优良化。特别是着力抓好杂交稻、超级稻的推广应用,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良种直销办法。对水稻、玉米主导品种和新品种的种子实行最高限价,切实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五、扎实推进湘米产业工程,扩大粮食高产创建规模。坚持一手抓优质高产,一手抓产业化发展,提升粮食产业整体效益。加强高档优质稻新品种选育攻关,选育出2~3个品质好、抗性强、产量高的高档优质稻新品种;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精深加工。同时,扎实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全省重点抓好3个县和30个左右乡镇的整县、整乡整建制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工作,抓好200个以上的粮食作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力争全省高产创建示范规模突破600万亩,粮食单产提高5%以上。
六、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控,深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发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全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突破1000万亩。重点扶持100家规模在3万亩以上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增专业化服务组织100家以上。选择57个县作为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连片推进示范县,在其中30个县开展整建制的整体推进试点工作。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无公害绿色大米生产基地,确保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
七、狠抓耕地质量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粮田。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在108个县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000万亩次以上,其中粮食作物覆盖率达90%以上。依法全面开展补充耕地项目全程监管,整体推进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在31个县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生产。重点扶持发展承包耕地30亩以上、200亩以下的种粮大户,力争全省新增承包耕地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万户。坚决制止耕地流转后非农化、非粮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支持开展育、耕、种、管、收全程技术服务。实行农业投入品统一配送、机耕机插机收统一调度、病虫害防治统一把关,多措并举推进粮食规模生产和社会化服务。
九、加大粮食生产投入,调动各方面重粮抓粮的积极性。各级加大相关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支持发展粮食生产。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国家和省新增对粮食生产投入,向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标兵县和先进县、种粮大户倾斜。省政府将粮食生产奖励资金从34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新增部分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奖励力度;安排水稻集中育秧补助资金8000万元、优质稻以奖代投资金4000万元。金融机构加强对粮食生产基础建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财政补贴险种。
十、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全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切实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机构,理顺体制,提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装备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科学防灾减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加强肥料、农药登记管理,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
(组稿:谢卫国 叶仁雄 吴砾星 许靖波 彭向阳 任泽民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