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蒋氏兄弟画家
2012-07-20 13:30:38 作者:甘建华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祁东蒋氏兄弟画家
蒋宜勋 蒋国祥
蒋宜勋 蒋国祥
悠悠古戏台(中国画) 蒋国祥
湘女哭嫁图(中国画) 蒋国祥
红山圣地布达拉宫(油画) 蒋宜勋
甘建华
当今画坛,子承父业,青出于蓝,不乏其例。然而,兄弟同为画家,跻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行列,则比较少见。兄弟画家著名者有福建罗兴、罗盘,重庆王炜、王仲,上海韩敏、韩伍、韩硕,广西周山作、周大荒,湖南蒋宜勋、蒋国祥。这一回,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蒋氏兄弟的身上。
太乙塘的美好记忆
黎明前夕,蒋宜勋从酣睡中醒来,回味着梦中的依稀家山,心头荡过一阵阵涟漪。千里之外,湘南明媚的阳光下,36亩水面的太乙塘碧波荡漾。塘畔种植的祁阳白莲,微风拂过,远近一片荷香。他带着弟弟下到禾田氹捉鱼或小江里捉王八,是最开心、最有趣的事情。每次出去,小鱼篓装回来的至少有一斤多鱼虾,最多有两三斤,母亲做的“开荤菜”,那种美味至今无法形容。
1944年农历四月廿日,蒋宜勋出生于湖南祁东县蒋家桥镇太乙塘村蒋家屋,兄弟姊妹8人,蒋宜勋居三,蒋国祥老七,两人相差10岁。父亲蒋茂卿个子高大魁梧,除了种田,农闲时还做布匹生意。他虽然只读了几个月私塾,但天生聪明,勤劳朴实,性格开朗,爱讲笑话,人缘很好。母亲匡宗爱,善良能干,乐善好施,在当地甚有口碑。父母总是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父亲赶墟时,给蒋宜勋买些少儿读物,那些花花绿绿的画图,让他爱不释手,蒋宜勋从此对图画产生了特殊的爱好。家里人口多,经济状况差,五六岁时,他跟大人去步云桥墟场卖豆角籽,他不好意思叫卖,等了大半天,好不容易卖了一角二分钱,他用八分钱买了一盒六色蜡笔(十二色要一毛五分钱,太贵了,买不起),回家后他高兴地向家人和邻居展示,放在衣兜里,过一会儿拿出来看一下,生怕蜡笔跑掉了。
后来到新陂江读高小,看到有些同学用十二色水彩颜料画画,他不好意思向人借,就想自己买一盒。在他的多次要求下,父亲带着他到蒋家桥卖红薯后,买了一盒六色水彩颜料,花了三角多钱。他画的水彩画贴在学校的墙报上,煞是风光。班主任王建国老师在评语中写道:“蒋宜勋同学在美术方面很有培养前途。”这种鼓励,对他以后的人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少年蒋宜勋对画画到了痴迷的程度,课本上凡是有空的地方,几乎都画上了他喜欢的人物、小动物。
1957年,他进入祁东县五中,认识了一位少年画友,从画友那里知道了如何向报社投稿。他刻了一幅剪纸《老农民》,并附上四句打油诗:“我们连(人民公社初期,农村基层单位叫排、连、营,不叫生产队、大队、公社)里老社员,他的名字叫刘连,边放牛来边拾粪,个个称他老状元。”这幅作品1958年发表在衡阳地委机关报《湘南报》,得了一元五角钱稿费。14岁的他高兴得连续几个晚上没睡好,心想:“不得了,今后我可能要当画家了。”
1959年,他的一幅剪纸作品《杀灭稻冥虫》在《新湖南报》(即今之《湖南日报》)发表,引起了学校领导、老师、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初中毕业时,校长蒋光霁去县里开会,极力推荐蒋宜勋进湖南省艺术学校学美术。但因为祁东五中是乡村中学,没有多大竞争力,别人把名额占了,他只好以优秀学生的身份上了零陵师范学校,当了3年学生会学宣部长。在美术老师郑澄清、傅铁荣(后任永州市市长)的关爱下,他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上海《少年文艺》发表了他的《积肥》、《喂猪》、《小画家》等20多幅剪纸、木刻、线描、速写,连续见诸省市报刊,为学校争得了很大的荣誉。省报发表了占1/4版面的通讯报道《学习模范蒋宜勋》,零陵地区教育局、宣传部的领导多次接见他,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他还去与零陵师范学校附小学生见面,介绍学习经验,一不小心就成了当地的名人。
1963年,蒋宜勋放弃了原本可以去零陵地委宣传部工作的机会,投笔从戎,开始了43年的军旅生涯。
在蒋国祥的儿时记忆里,每到春暖春耕之时,夜晚提着砍断的短松木燃烧的灯笼,跟着哥哥在田埂上或下田叉泥鳅、黄鳝,是太乙塘最美好的时光。夜色中的整个垅坑,总能看到或远或近、或大或小,多至几十个火光晃来晃去,“我又叉到一条大鱼了”,“哈哈,原来是泥蛇”,灯光、欢叫声让寂静的山野显得分外热闹。
1966年,蒋国祥在全校3个班级小学毕业考试中,高居第一名,老师说可以保送到县重点中学一中或二中就读。刚好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家庭成分是中农,没有达到推荐的条件,他为此伤心落过泪,只得在当地两所学校读完中学的全部课程。期间,三哥宜龙建议他学画画,并写信给远在四川部队的二哥宜勋。二哥很快给他寄来了绘画工具和书籍,告诉他光临摹不行,还要搞一些自己熟悉的农村题材美术创作,并将他的情况告诉了好友、衡阳日报社美编左柏元。凭着天赋和聪明,他开始摸索着素描、速写和创作。夏天的晚上,就着两个煤油灯,他光着上身,汗流浃背,全神贯注地作画。年老的父亲总是拿着扇子坐在他的背后,一扇一扇,就这样扇开了他的艺术心灵。1969年,他的第一件作品《广阔天地》组画4幅发表在《衡阳日报》。尔后,大队、公社、区公所出墙报,搞阶级斗争教育挂图展览,便成了他的专利。
1972年,全国高校停止几年后恢复招生,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即今之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来衡阳地区招生,蒋国祥是祁东县推荐参加考试的两名美术业余作者之一,命题红色主题创作,他轻轻巧巧地考取了。不久,他入校接受科班艺术教育,在聂南溪、曾晓浒、肖惠祥、朱辉等名师的教诲下,终以优异成绩毕业。著名书画家、湖南省军区美术创作员邬邦生原准备招他参军,因政策有变,蒋国祥分到衡阳地区文化馆,但祁东方面不肯放人,他又只好回到县里,先在县剧团搞美工,后调县文化馆,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哥哥蒋宜勋:著名军旅画家
蒋宜勋擅长版画、油画、国画及连环画创作,数十件作品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并十多次获奖,上百件作品入选各种大型画集,出版《蒋宜勋油画选》、《蒋宜勋油画集》、《蒋宜勋国画作品清赏》、《蒋宜勋中国画集》、《中国名家——蒋宜勋画集》等,作品分别在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并被收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美术》、《版画》、《文艺报》、《羊城晚报》、《深圳商报》、《香港商报》及四川、广东、成都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先后刊发其作品或做过专题报道。他的名字载入了中国美术史册,成为美术湘军继黄永玉、娄师白、林凡之后的优秀代表,成为新中国军旅美术的一个文化符号。
除了当过新兵连班长、团电影放映组组长,从事过美编、干事、专职画家,并非科班出身的蒋宜勋,可以说是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享受正军级待遇的文艺干部。因在版画、油画、国画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被推选为美术大省四川省美协第四、五届副主席兼版画艺委会主任,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这在中国所有画家中都算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特例。
他先后3次受到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91年,他又受到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我感恩部队,没有部队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是蒋宜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确实,部队为他提供了很好的赴云、贵、川、藏边防等地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的机会,也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时间和优越的创作条件,让他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扎西德勒(中国画) 蒋宜勋
时代伟人邓小平(版画) 蒋宜勋
独坐幽篁图(中国画) 蒋国祥
1966年,他随所在汽车团四连车队第一次从川藏公路进藏,第一次见到神奇壮丽的雪域高原,第一次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风情。他创作了《北京有个金太阳》、《军民促膝学毛选,阳光照耀新高原》两幅版画,随即发表在《解放军报》,《北京有个金太阳》翌年参加了建国18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四川是一个版画大省,四川的黑白木刻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着突出的表现,四川著名版画家李少言、牛文、李焕民、吴凡、丰中铁、徐匡、阿鸽、达瓦、王明月、林军、宋广训、袁吉中、彦冰等,都给了蒋宜勋以深刻的影响。他在版画创作中,以黑白为主,手法上注重严谨、重刻画形象和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特点,并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后来创作绝版套色木刻,他有意学习云南版画的制作方法,并融入油画的色彩效果,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在版画题材的选择上,他始终围绕坚持突出大西南的军营特色、军民特色和民族特色,集中表现我军英勇顽强、艰苦卓绝、戍边卫国的战斗生活,而表现大西南军民鱼水情的作品,则在他的版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还创作了一批反映我国我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的版画作品,如《时代伟人·邓小平》、《朱总·彭总》、《贺老总》等。这些作品都参加了全国全军的美展并获奖,其中《征程·长征中的周恩来同志》参加中国百年版画优秀作品展,选入《中国百年版画集》,受到华君武先生的高度赞扬。1999年11月,蒋宜勋获得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1979~1999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
西藏是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灿烂的历史文化,乐观强悍、淳朴豪放的藏族同胞,吸引着蒋宜勋先后十多次深入藏区草原、牧区帐篷和寺庙僧宇。他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冲击,觉得光是握刀向木已经不能单纯反映西藏的神韵诗意,便想用油画来表现西藏的天赋瑰丽。在著名油画家艾轩、张文源写实油画的影响下,他于1989年开始油画创作,15年里创作了100多幅作品。1994年1月,他在四川美术馆举办《西藏:人·神·情》油画个展,成都军区政委张志坚上将亲率一批将军莅临观展,四川省领导天宝、张力仁,中国美协副主席李少言、李焕民及方振等前辈,共计500多人参加开幕式,四川省美协同时举办了蒋宜勋油画艺术研讨会,李焕民作主题发言。1995年5月,他在台湾与鲍加举办油画联展。他从生活矿藏中提炼艺术,潜心发掘新的有价值的画题,汲取东西方绘画语言的有机营养,特别发扬了版画强烈的黑白对比、块面结合的特点,以沉着、厚重、柔和、明快的色调,使笔下的藏族男女、老人和孩子,显得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变化细腻,形象立体,画面充满着一种圣洁光辉的美感,让人浑然置身于西藏真实生活的氛围之中。他以崇敬的心情讴歌了《披发的风》那样一种精神状态的典型藏民形象,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深度感受,从而汇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艺长河。
西藏是蒋宜勋艺术创作的母题,蒋宜勋是当代刻画藏民形象最多的画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极其准确地再现了大西南尤其是西藏高原的发展与进步。他的艺术精神的最大价值在于,植根于西藏现实的同时,明确地指向了西藏的未来。2005年退休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国画创作上,迄今已有数百幅作品。他说画国画让自己感觉轻松,传统笔墨充满神奇,妙趣横生,很有味道,能够修身养性。他汲取版画、油画的元素,中西结合,颜色处理则借鉴了油画的色彩、光影的表现手法。继2004年10月在广东汕头成功举办国画展览后,2007年1月,他应邀在广东汕头再次举办“天堂色彩·蒋宜勋国画清赏”。作品展出期间观众络绎不绝,为其简略凝练的笔调、丰富多彩的墨韵所折服,也为画面上的藏族同胞阳光般的笑容所倾倒。2011年6月5日,在广州艺术博览会夏季名家作品拍卖会上,广东新画坊委拍的蒋宜勋7幅国画作品全部成交,每平尺达到14000元。
在此期间,他还画了20本连环画,其中就有江泽民主席签发命令命名的《川藏线上的英雄汽车兵——张洪》大型连环画册,全册111幅作品,1992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发至军区连队,影响颇大。
作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一名专职创作员,蒋宜勋参与或主办了十几届美术创作班,为军区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有20多人相继成为中国美协会员,有两人现为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多人担任理事。
他的德行有口皆碑,他的真诚感天动地,与他谈话有如春风化雨。他交游遍天下,知音满海内,与军内外师长、道友诸如刘大为、李少言、牛文、李焕民、徐匡、吴凡、林军、宋广训、叶毓山、方振、钱来忠、尼玛泽仁、阿鸽、王明月、达瓦、李宝林、肖映川、程宝弘、马振声、朱理存、吴绪经、戴卫、周春芽、高小华、何哲生、徐恒瑜、张国平、梁时民、刘正兴、秦天柱、张国忠、武海成、米金铭、陈登木、甘庭俭、董小庄、陈白一、黄铁山、陈玉先、钟开天、张文源、黄宗贤、南远景、张泗琪、张阅、邝明惠、林顺和、杨映真等的交往与合作,更是给诸多亟待成功的画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弟弟蒋国祥:湖湘优秀画家
与兄长蒋宜勋有所不同的是,蒋国祥主攻工笔人物,兼擅水墨、版画、连环画及漫画,国画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大奖,其中《稀客》、《七月金花香》、《凉伞》、《湘女哭嫁》等7件作品相继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多件作品选送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3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国际友人收藏或存档,出版《蒋国祥国画选》、《中国实力派画家典藏丛书·蒋国祥》及4本连环画,画作和小传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日现代美术通鉴》等十几部画册和典籍。多年前,蒋国祥带着家人到成都看望兄长,拿出的作品、出版物及获奖证书,不仅让蒋宜勋大吃一惊,四川省美协领导和一些画家也大发感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湖南是现代工笔画大省,以陈白一、聂南溪、郑小娟、邹传安、海天、朱训德、阳先顺为代表的工笔画湘军,以多元的艺术语言探索、宽广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鲜明的地域文化品格,在中国当代画坛构筑起了一道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景线。蒋国祥的工笔画代表作《家园》、《悠悠古戏台》及湘西民俗风情系列,集中反映了新世纪前后湖南中生代工笔画家的沉思与勇进,传达出一种朴素、简远、空明、真诚的无言之美。
1996年,蒋国祥参加县社教工作队下乡一年,吃、住都在农村,动员全村村民荒山植树40余亩,几年后变成了一片林木果园。联想到国家经济驶入了快车道,而环境、植被正遭到严重破坏,山林荒芜,水土流失,自然天象变得恶劣,保护家园刻不容缓。改造环境,植树造林,让人们生活在绿色的世界里,这就是《家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他先后三易其稿,将环境和人物、小鸟融合在带有翠绿色的色调中,将现代的诸多元素巧妙地融进传统的笔墨技法中,满纸春风扑面,绿意盎然。2002年,这幅画作获得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和湖南展区金奖。
扎根乡土,贴近生活,这是蒋国祥坚持不变的艺术宗旨。他并且坚信,当生活底蕴和艺术灵感高飞的翅膀相遇,艺术家一定会得到完美的线条。《悠悠古戏台》是蒋国祥在湘西体验生活时所想到的一个题材。古老的村镇曾经有着大小不同的戏台,那是很久以前的人们看戏、聚会、听故事的场所,他们从中得到人生的启悟,有的人或许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面对古老的戏台,他仿佛听到了许多古老的故事,看到了许多过往的人物。在构思画面时,他将湘西层层垒建的土石吊楼并置在古戏台的后面,树立起一个高高的长构图,几个天真的孩童跑到戏台玩耍,其中一个正在攀爬斑驳的台柱,一只小狗充当了他们的看客。他将色彩处理成古老的土黄色,技法部分采取了一些制作处理,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1996年,这幅作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友好城市中国画大赛,著名画家杭法基先生是主要评委,他认为《悠悠古戏台》立意深沉,构图完美,时空的强烈反差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震撼力,获一等奖与之不相称,应该再设一个特等奖,才能和一等奖拉开距离,他的提议得到了其他评委的附和。当天晚上,东方电视台专题报道中,特别播出了这幅特等奖作品,蒋国祥顿时在上海滩声誉鹊起。
当兄长在西藏高原放声歌唱美好时代和幸福生活的时候,远在南方的弟弟也在寻找自己的创作基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蒋国祥先后三次跑到湘西深入生活,非常喜欢湘西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好客,发自内心地想表现他们。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湘西至今还保留着楚文化的遗风,譬如新婚拦门、男子背媳妇、离娘茶等。女子出嫁前要与家乡的姊妹、母亲、姑姨相互哭诉一周,这种哭诉仪式和祝贺以及劝导如何做人的轻声细语,有可能影响姑娘的一生。湘西素有歌海之称,男男女女能歌善舞,凡事必歌,特别是四月八或秋后,人们聚集在山坡、树林对歌会友,诉说着希望、友谊和爱情,早就成了一个特有的习俗。那里的姑娘就像灿烂的山花,所以,蒋国祥表现最多的是苗家阿妹。作品大多采用仿古色调,阿妹身上的银饰则用真正的银色来堆涂,使画面在古朴中增添一丝现代的新意。他创作了几十幅湘西风情图,其中《月朦胧》获全国中国画新加坡精品大赛金奖,《新媳妇》获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山乡夜话》获国际中国画展荣誉奖,《湘女哭嫁图》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览,《赶秋歌》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湖南精品展,获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成年组优秀奖。
蒋国祥的艺术成就不仅仅限于工笔画,这只是他一个阶段的艺术追求。他的工笔画探索新的线条表现形式和色彩语言,水墨小品则是西画的造型方式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的具体体现,融入了他的人生理想,使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和独特的个性思维相得益彰,代表作《拧线线》获得首届加拿大国际水墨画大赛枫叶奖,《瑶山秋翠》获第二届衡阳市文学艺术奖。他还擅长画轻松抒怀的古代变形人物,譬如养由基、陶渊明、谢灵运、王子猷、桓子野、韩愈、白居易、苏东坡等。他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底,用笔简无可简,自成家数,用墨惜墨如金,苍中见润,传达出恬静与古意的审美特质,深得诸多著名画家的赞赏。
蒋国祥平生最烦恼的事情就是求人,喜欢清静,知足常乐,看点书,画点画,希望在赏心悦目的作品中得到一种快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彭振贵曾几次找到他,想调他去大学任教,都被他婉言谢绝,理由十分简单:“我在这个小县城生活得蛮好,这里是我生活和创作的基地。”
与兄长弘扬主旋律、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相比,蒋国祥似乎更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老庄玄学,这主要与他的生活方式有关。他最喜欢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南华经》以散文寓言的形式,显示出作品的迷人风格和深奥哲理。傅璇琮先生作序《庄子》中的一句话,“常怀庄子之情,常有逍遥之心,常有无用之境,常品诗化人生,常思审美之境,也许我们会过得更安逸,更快乐”,让他找到了千古知音。面对风起云涌的当代美术思潮,他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不盲目跟风,反而更加执著、更加理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操守:不为物役,不为名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