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仁柯:杂交稻的强力推手
2012-05-25 08:20:15 作者:唐玉龙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廖仁柯:杂交稻的强力推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秋,蒸湘大地杂交水稻黄澄澄、沉甸甸,前来视察和参观的领导与客人无不啧啧称赞。地委书记廖仁柯同志笑笑说,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功不可没,地县党委和政府只不过做了些组织与推动工作。
慧眼识珠行动快
1973年,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的消息传来,正在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操劳的祁东县委书记廖仁柯同志敏锐感觉到,这是粮食生产的深刻革命,必将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他兴奋异常、充满期待地留意和学习杂交水稻的信息与知识。1975年,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参观地区农科所杂交水稻试种成功现场,部署杂交水稻推广工作。
慧眼识珠的廖仁柯同志行动迅速,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区社党委书记会。他告诉大家:生物界有一种固有的杂交优势。两个不同遗传基因的水稻配种繁殖的杂交稻,具有适性强、产量高的特点。地委借田在广西和海南搞好两季制种,要求1976年晚稻在全地区推广杂交稻。通过认真讨论,一致意见:实行书记挂帅,农业副书记与办点常委具体抓;农业部门负责人、农业技术人员负责到区、社、队与丘块;工业、财贸确保化肥、农药的生产与供应,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定分管农业的县委常委带领精干的技术人员与农业劳力,参与地区组织的海南制种。
为了扩大影响、便于管理、明确责任与增强效果,廖仁柯同志与分管农业的领导、农业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商量:首批杂交稻种植放在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方,实行集中连片;领导、办点干部、技术人员与精壮劳力包干负责;栽培技术统一培训、具体指导,生产环节项项到场、一抓到底。在整地、育秧、移栽、田间管理各次活动中,他不仅在点里亲自参与,还经常深入各区、社察看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同时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巡回督查,上门服务。
精心组织获丰收。全县首次种植13.3万亩杂交晚稻,占全地区推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亩产824斤,比常规稻亩产多290斤,比地区平均亩产高143斤。国家农业部副部长扬立功同志视察了长势喜人的苗架,省委在衡阳地区召开全省第一次杂交稻推广现场会,组织与会人员到祁东参观了丰收在望的现场和听取了经验介绍。
竭尽全力重点抓
初露芳容,倾动“心田”。在杂交水稻闪亮登场的喜庆中,廖仁柯同志于1977年进入地委任管农业副书记,第二年“协助管全盘”,1979年挑起“班长”担子。他接过“领跑全省发展杂交稻”的接力棒,运筹帷幄,重点突出,着力从三个层面做好工作,促进杂交稻的推广不断深入。
(一)态度坚决抓普及。廖仁阿同志认真贯彻地委关于杂交稻一年试种,二年扩大,三年普
及的决定,以极大的魄力,环环扣紧抓落实。首先,统一领导认识。要求县、区、社“班子”成员,从实现党的宗旨、促进国家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和密切党群关系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推广杂交稻的重大意义,努力增强推广杂交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深入发动群众。要求区社领导帮助各大队召开群众大会,或者组织现场参观,大力宣传种植杂交稻利国利民的好处,号召广大社员积极参加大种杂交稻活动。其三,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县领导率先办点示范:区社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第一线,实行包干负责,组织和带领群众,扎扎实实抓好种植杂交稻各项生产活动;县相关部门认真做好督促、检查、考核与评比工作。随着这些工作的实施,杂交晚稻很快在全地区得到普及,三年之约完美实现。
(二)千方百计扩面积。一是教育干部群众不怕挫折失败。针对试种中个别地方出现“喜人的苗、气人的谷”,病虫害造成收成不佳,“寒露风”前没有安全齐穗,导致一些群众想打“退堂鼓”的情况,廖仁柯同志耐心说服大家:大面积成功,说明个别地方的失败完全是工作问题。干部群众顿时心明眼亮,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非旦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二是教育干部群众不怕环节繁琐。种杂交稻要专门制种、两段育秧,前者涉及的人还不太多,后者搬两道手脚,相对耗时、费事。而当时,有个叫“广秋矮”的常规稻,产量不低,特别是稻草丰富,颇受欢迎。有顺口溜曰:“煮饭、牛吃、垫床、猪睡都离不开广秋矮”,“吃到广秋矮的粮,睡到广秋矮的床”。廖仁柯同志给干部群众做工作:增加粮食是目的,粮食上不去,其他优点再多也无多大实际意义:实践已经证明,广秋矮种得再好,产最也赶不上杂交稻。杂交稻也和工业品生产一样,越是先进,生产环节越多、生产工艺越复杂,图简单、省事,不可能生产出先进的东西。大家明白了道理,畏难、退却情绪自消,杂交稻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二)竭尽全力攻单产。杂交稻单位面积产量越高,普及到队、扩大种植的工作越好做。廖
仁柯同志认为,按照抓主要矛盾的法则,提高单产是推广杂交稻的关键。因此,他要求县区社领导、农业部门负责人务必思想明确,工作到位,把提高单产摆在推广杂交稻的重中之重。要求农村工作干部和技术人员,在主办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杂交稻栽培技术水平的同时,积极培育产量高、生长期适中的优良品种,及时传授授粉技术,提高制种的产量和种子的纯度:认真指导秧田播种和培育适时壮秧。在大田管理上,要切实搞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加强科学管水,推广以水控苗;提倡合理施肥、看苗施肥、巧施叶面肥;做好病虫预报,指导对症用药,有效防控虫病危害。一句话,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杂交水稻产量不断提高。
据资料记载,1976至1979四年间,全地区共种植杂交晚稻857万亩,总产53亿斤,种植一季杂交稻31万亩,总产2.3亿斤。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亩产高190斤,累计增产粮食17亿斤。
深谋远虑促发展
杂交晚稻的大面积种植成功,展现着杂交稻在整个水稻领域里灿烂的推广前景。廖仁柯同志本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指导思想,深谋远虑、超前工作,因势利导地引导干部群众,把杂交稻的生产实践进一步推向深层次发展。
推进直指纵深。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廖仁柯同志主持地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做好工作,加快发展一季杂交稻,大力推广杂交早稻,积极推进杂交稻覆盖面上台阶。要求对于那些气温较低不宜种双季稻的山区、不能种双季稻的经济作物田,坚决向传统中稻告别,尽快普及生长期较长的高产一季杂交稻。杂交早稻首先在地、县农科所试种,找到适宜气温从低走高的杂交水稻品种,摸索杂交早稻育秧和大田栽培管理经验,然后由点到面推开。1979年,国家农业部在衡阳召开第二次杂交水稻工作会议,组织南方十三省市区的与会人员仅参观了一百多亩的杂交早稻试种现场,没过几年,杂交稻便成了全地区的早稻当家品种。
实践不断创新。透过杂交稻的耀眼光环和普遍赞誉,在地委书记岗位上和1983年地市合并后担任第一任市委书记廖仁柯同志,更多的是展望杂交稻的未来,思考在实践中如何完善、优化、创新,从而推动杂交稻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他和县、区、社的领导,和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座谈,深入地、县农科所的试验田和实验室调研,同时努力学习农业专家和外地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广大实际工作者,尤其是技术人员,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发展杂交稻不断创新的文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杂交稻的推广、普及促进了粮食生产大发展。1983年全市粮食总产60亿斤,连同单产、播种面积“三创历史新高”。粮食的增加又促进了林、牧、副、渔、乡镇企业和整个农业跃上新台阶。基础强,工业、财贸与各行各业随之兴。因而,八十年代初至地市合开头几年,衡阳的综合实力上升为全省第二。
唐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