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战略探讨

2012-06-03 17:56:02 作者:张 力 来源:湖南工学院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衡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战略探讨


\

  张力,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工学院院长,安全工程与管理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衡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衡阳市文化软实力研究基地负责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衡阳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提升衡阳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实力的关键所在。“十一五”期间,衡阳市各行各业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衡阳市“十一五”期间现代产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 ”期间,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5.4:38.5:36.1逐步演变为2009年的20.6:42.8:36.6,其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是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其他两大产业的逐步替代,呈现出一个典型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产业发展结构演变,主要表现在:
 
1.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第一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
 
 2009年,衡阳市农业总产值394.45亿元,比2005年增长64.5%,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基础的粮食产业、油料产业、养殖产业、林业产业、饲料产业、农业特产加工业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49.7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40.5亿元,年均增长约12%,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5.4%下降到2009年的20.6%。
 
2.       第二产业集聚效应呈现,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2009年,衡阳市工业实现增加值432.22亿元,是2005年的2.16倍,年均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0.3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33.5亿元,实现利税75.59亿元。
 
  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平台有效拓展。2009年衡阳市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27.97亿元,完成11.68平方公里园区建设,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0家,累计引进项目144个,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园区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04%,工业园区正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
 
  “十一五”期间,衡阳市科技投入加大,企业创新能力增强。2009年投入技术开发费用7亿多元,衡阳市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0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16.2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39%,2009年全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324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了社会化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产学研联合已经形成普遍性和多元化的格局。
 
3.       第三产业规模、结构持续优化,社会贡献日益提升。
 
 2009年,衡阳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27.1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规模由2005年的98.1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3.04亿元,服务业实现税收29.05亿元,总量较2005年增加17.8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3.4%。2009年末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52.3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5.3%,衡阳市新增就业人员中70%左右进入第三产业领域,服务业已成为衡阳市新增就业第一主要渠道。
 
  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2009年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共完成增加值192.36亿元,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衡阳市服务业增长的主导力量,2009年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对整个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3.6%。现代服务业又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等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38.6%。2009年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等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共完成增加值132.7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1%。
 
二、衡阳市现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衡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在自主创新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柱产业主导地位、经济发展集约程度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一些政策贯彻不到位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
 
  目前,衡阳市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常态。2009年全市三大产业比例为20.6:42.8:36.6,第一产业的比例偏高,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       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衡阳市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滞后,工业产品中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新兴产业等现代工业产业还没形成规模,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发展的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都市农业水平不高。
 
  目前,衡阳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聚集度低,区域布局不明显,大部分处于传统的种养和作坊式加工模式,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难以产生规模效益,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效益不明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4.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衡阳市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2009年,衡阳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1%,增加值增长12.8%,比GDP增幅低1.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未达到发展中国家48%的平均水平。从内部结构来分析,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偏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快,而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效益和附加值不高,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三、衡阳市“十二五”现代产业的发展重点
 
1.       以现代制造业为重点,提升壮大第二产业。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制造、钢铁冶炼及钢管材加工制造、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五大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过千亿产业,培育煤电能源产业、生物医药制造产业、核工业产业、新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提升机械、轻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等五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在湖南中部有优势的矿山冶金制造产业,形成“5451”主次分明的产业格局,实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延伸产业链条为核心、以基地和园区为依托、以产业聚集化为导向,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聚,大力提升产业协调配套发展水平和集约化程度。重点培育衡钢管材深加工聚集区、特变电工配套产业园、水口山有色产业基地、新型建材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等一批百亿以上基地以及紫光古汉生物医药产业园、核产业园、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白沙文化产业园等新型战略产业基地。
 
2.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培育发展第三产业。
 
  抓住国家开展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坚持走服务业与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重点在深化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改革中取得突破,把服务业推向高端化、多元化、深度化,将衡阳打造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性高点。
 
  一是高起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完善集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航空物流园区和空港保税区建设,抓好白沙物流园、松茶物流园以及县市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扎根衡阳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把衡阳建设成为湘南地区乃至中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是高水平发展金融保险业及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利用华新开发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集中的优势,加大集成发展力度,打造衡阳华新金融服务区,积极发展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行业,提升服务层级,发挥衡阳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在“一区两园”和酃湖新区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与技术检验服务、工业信息服务、经营组织服务等行业,增强为制造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是高质量发展旅游、商贸服务业。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以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区建设为龙头,重点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南岳寿文化、耒阳蔡伦纸文化、常宁瑶族风情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业与娱乐、康乐、文化、会议、购物等产业的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商务区;在市区构建以商业步行街、莲湖中央商务圈、滨江观光消费商务带为支点的中心商务区,积极发展商贸、餐饮等服务业。
 
3.       以现代农业为重点,巩固优化第一产业。
 
  发展现代加工农业是“富民强市、振兴衡阳”的前提和基础,要围绕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加工农业和食品制造业比重,实现农业生产向农业制造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发展模式,全面加快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态和生活等多功能型转变。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粮食、油料、蔬菜、烤烟、席草、茶叶、林木、水果、生猪、湘黄鸡等传统优势产业,尽快建成规模化程度高、集约化水平高、产业化经营能力强、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三是加快农业基地、示范园建设。建设衡南、衡阳、衡山、衡东、祁东、常宁、耒阳等县市90个乡镇150万亩优质稻基地,确保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加快衡阳、衡南、祁东、常宁等县市“双低”油菜基地建设;加快耒阳、常宁、衡东、衡南等县市国家油茶示范县项目建设。
 
  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业。建立加工、销售与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经济效益;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的信息和服务配套功能,继续发展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超市、连锁店和服务配套市场,拓展农产品完善交易;重点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四、衡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1.       扩大招商引资。
 
  瞄准“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态势,全方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主动对接国际和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围绕产业升级,积极引进世界500强、港台大企业、中央大型企业和国内大型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全面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机制,突出产业集群招商、工业软资源招商、自然资源招商,充分利用“中博会”、“珠洽会”、“湘商会”等招商引资平台,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生产性服务项目,加强对引进的重大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促进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2.       增加产业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现代产业专项引导资金,采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奖励补贴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争取包括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信息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国债贴息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优势产业发展资金、现代物流引导资金等各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力度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重点新型工业化技术改造项目、产业集群技术改造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加强对企业上市的辅导及协调服务工作,指导具备一定条件和规模的企业多渠道募集境内外资本。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信用担保。
 
3.       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以省级园区为核心,以县市园区和工业集聚区为配套,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完善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工业园区档次和服务水平。加强与国家、省等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争取使衡阳尽快成为国家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将衡阳深圳工业园和松木工业园、耒阳经济开发区、衡东工业园建设成为省级产业承接示范园区,将耒阳建设成为湖南省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县市。加强对园区产业发展的引导,明确园区产业发展定位,促进园区对主导产业的有序承接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园区经济。
 
4.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一要构建创新体系。依托特变、衡钢、建滔、镭钼、天雁等骨干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来衡阳共建研发生产基地,加快新型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二要健全创新体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支持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参与分配,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创新激励机制;三是要实施创新专项资金资助。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核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和资金,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5.       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要加强人才培养。以培养高层次学科技术带头人、企业家、党政领导骨干等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等专门人才队伍,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二是要大力引进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硬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相结合的引进人才机制,大力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面向衡阳未来发展,重点引进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专项工程项目研发应用急需的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实用型专业人才;三是要科学使用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要素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薪酬、社会保障、住房供应等现实问题。
 
  湖南工学院院长、教授      
 
 

关键词:衡阳现代产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