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服务衡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11-09-22 17:02:58 作者:兰 轩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地校携手大融合 战略转型奏凯歌
 
——南华大学服务衡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兰 轩
 
  近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传来喜讯,今年南华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喜获大丰收:学校获资助项目52项,资助金额2000万元,在全省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南华大学实施转型发展战略以来所确定的,“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以更好地服务于衡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早在2008年,南华大学党委书记、衡阳市经济学会会长邹树梁就明确表示:一所大学能否成功,关键看其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的深度与广度,与社会结合得越紧密,学校的发展就越快。
 
  多年来,南华大学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谱写了一曲曲助推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凯歌。
 
  正如市委书记张文雄曾指出的:扎根衡阳的南华大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衡阳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依托学科特色    助推产业升级
 
  近年来,学校党委、行政提出: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南华大学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要注重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加强地域文化研究,不断提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南华这张城市名片更加亮丽。老师们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活跃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个领域。船山精神、夏明翰爱国主义精神,南岳寿文化、衡阳酒文化,衡阳市中小企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都成了老师们研究的课题。
 
  石鼓书院大讲坛被称为衡阳的百家讲坛,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龙志坚因为做客该讲坛,成为了雁城名人。很多市民在听了他关于南岳道教文化以及衡阳保卫战的精彩讲座之后,纷纷感慨:想不到自己的家乡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悲壮的抗战历史,这样的讲座让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学校有一批专家学者在衡阳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张多来、周良荣教授受聘为衡阳市首届社会科学专家,肖宗志、董正宇、唐长久等6人受聘为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周晓阳教授撰写的《论船山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获得湖南省哲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年,南华大学获得衡阳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
 
  衡阳是历史名城,也是曾经的“铀都”,核工业历史悠久。南华大学积极挖掘“核”历史,大力传承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致力于打造核特色校园文化:以核电模型、铀矿标本、军工文化等展室以及张爱萍将军、王淦昌院士铜像等为载体,以“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为推手,建设了全省首个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注重将核特色校园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人文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学校《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建设核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为衡阳的文化名片增添了新的光彩。据统计,几年来到该军工文化基地参观的中小学生达10000多人。
 
  在衡阳市的文化塑城过程中,活跃着一支年轻的学生队伍,他们就是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以来,他们利用寒暑假、利用周末双休日,到田间地头、到市民中间开展各种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队开展的保护湘江母亲河活动、防艾先锋红丝带等广受赞誉。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共青团中央将南华大学保护湘江母亲河监测站命名为“全国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 2005年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传播大赛中,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全国十佳生态环保社团”;2010年,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队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开展的环保活动荣列全国28家团中央“保护母亲河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美涂士)资助项目”环保社团之一。
 
 9月初胜利闭幕的中共南华大学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相信,南华大学将以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更突出的科研优势和创新能力、更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勇立潮头、引领时代、服务衡阳、贡献雁城,为衡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再创新辉煌!
 
  近年来,南华大学本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科技工作思路,主动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立足产学研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专利转让、决策及法律咨询等形式,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核科学学科是南华大学的特色学科。自建校起,学校就充分挖掘核类学科的潜力,整合资源,凝聚方向,建成了以铀采矿工程和核技术及应用等优势学科为龙头,涵盖建筑、机械、仪表以及工商管理等核类通用学科专业组成的核学科研究群,并将核学科科研成果、专利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地方核工业建设。
 
  医学学科是南华大学的品牌学科。经过50多年的办学拓展和历史积淀,学校已经建立了从学士到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完整体系,成为湖南省医、护、技、药、预防等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环保学科是南华大学的优势学科。学校充分发掘以核安全防护与环境工程为主的环境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全方位构建了环保学科专业体系框架,为地方环境保护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
 
  学校在“核、医、环保”学科专业特色体系形成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科,以点带面,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发展水平。“十一五”以来,学校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已有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国防特色支撑学科和省级特色优势学科8个,凝炼新的交叉学科方向5个。至2011年,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0个;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点、工程硕士(EME)和临床医学硕士等20多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已建立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依托学科优势,南华大学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紧紧围绕衡阳市新型能源特别是核工业、现代装备制造、矿产品开发和加工、食品和医药加工、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医疗卫生事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坚持项目带动,破解地方经济建设难题和发展瓶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2008年7月19日,衡阳市人民政府与南华大学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地方与高校合作的平台正式搭建。当天,学校还与耒阳市以及湘衡盐矿、水口山有色冶金有限责任公司、耒阳电厂等企业签订了8个技术转让和项目合作合同。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情况和需求,2009年6月18日至20日,衡阳市人民政府和南华大学于共同组织专家教授,先后调研了蒸湘区、石鼓区、珠晖区、雁峰区、南岳区,衡山县、衡阳县、衡南县、常宁县、耒阳市、衡东县和祁东县及其辖区的企业,了解第一手资料,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学校还在华菱集团衡阳钢管公司等单位建立产学研结合创新基地,为对方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研发、管理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目前,学校已成功申报产学研示范基地7个。
 
  学校充分依托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所、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合攻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学校还以核类相关学科为龙头,以学校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为基础,面向社会需求,成立了多个高科技企业。我校瑞尔康公司研制开发的“瑞尔康环保防氡乳胶漆”产品技术获得国防科工委和省部级嘉奖。我校教师依托核领域研究成果研发了“钢水液面控制仪”,该产品替代了法国的同类产品,每年为国家节省上亿元的外汇开支。
 
  此外,学校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积极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重大决策咨询。如南华大学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作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湖南省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被列入湖南十大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湖南省核电产业发展战略”为湖南省的核电发展起到了积极地理论探索和指导作用;“天然气在衡阳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政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被衡阳市天然气公司以及衡阳市政府相关决策部门采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耒阳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当前处濒临“资源枯竭”的耒阳市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核电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控股股东准入资质研究”的研究成果,被提交到发改委能源局,得到能源局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创新培养模式   输送高素质人才
  多年来,学校坚持把培养社会急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除了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制定等方面紧跟社会需求之外,南华大学还根据地方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学校在电气信息类、计算机类、医学类、应用型药学等专业开设了教改试验班,拓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人才的培养渠道;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对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实行按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打通专业,三四年级再根据个人志愿和社会需求确定细的专业方向;结合衡阳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全校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置标准化的大类课程,构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设置灵活多样、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人才培养的出口多方向;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为国家培养输送毕业生30500多人,每年约有15%的毕业生投身于雁城衡阳的核工业单位、医疗卫生单位、装备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新农村建设等,成为各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目前,衡阳的医疗卫生单位的绝大多数负责人及科室负责人都毕业于南华大学,而在衡阳市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衡阳市建滔化工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衡阳)分公司、欧姆龙(衡阳)分公司等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处处都活跃着南华大学毕业生的身影。
        
  南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还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角,每年都数百名毕业生下到衡阳各基层村镇,服务“三农”,为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如村官陈小武2008年到南岳区樟树桥村任村长助理,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把农业做“精”,把农村变“美”,使旅游区周边农村不仅成为旅游发展的后勤保障基地,而且成为旅游的“后花园”和“休闲乐园”。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先后开设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位班。学校还与衡阳市财政局、衡阳共创集团、衡阳华菱钢管集团、衡阳北方光电集团、衡阳烟草公司、衡阳商业银行等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中高层管理人才培训班,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承担了衡阳市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考前培训、“辐射安全与防护”专业培训等,为社会、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
 
  发挥医学优势   守护百姓健康
 
  学校致力于不断做强核、医、环保学科,并注重寻找三者的最佳结合点,为当地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服务。
 
  近年来,南华大学四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已成为衡阳市民看病就医的首选。与2005年相比,2010年,四所医院的实际开放床位数由2186张增至4115张,年就诊量由100.6万人次增至160余万人次,住院手术人数由2.04万人次增至3.53万人次。附属第一医院的脊柱外科、附属第二医院的肾移植手术、附属南华医院的手外科再植等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全国首例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手术在附二医院成功完成。中华器官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实,副主任委员陈中华,中华透析移植研究会主任委员唐孝达等专家认为,这是国内第一例获得成功的ABO血型不相容保留脾脏亲体肾移植手术,它标志着我国已完全突破肾脏移植血型障碍,我国器官移植水平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2010年,全国首例ABO/Rh双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手术在附二医院再获成功。患者侯甫艳的父亲给医院送来一面写有“重塑生命奇迹,再攀医学高峰”的锦旗:“感谢您们救了我的儿子,救了我的一家。”
                  
  除了做好医疗保障工作,四家附属医院在“SARS”疫情抗击、甲型H1N1流感防治、抗击罕见特大冰冻灾害、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处理中,以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SARS”疫情爆发后,附一医院迅速行动,全力抗击疫情,共接诊2000余人次,处理聚集性发热3起,住院隔离14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例。5·12地震发生后,附一立即抽调医生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以最快速度到达灾区一线——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并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2008年,我省遭遇了罕见特大冰冻灾害,附二医院派出救护车在京珠高速公路巡查救治受困人员20余日,共免费发放各类药品1.5万元。附属南华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和支援西部开发的号召,近5年来,先后派出30余名医疗技术专家到新疆和耒阳、衡东等地进行医疗支援和扶贫帮助;同时免费接收对口支援单位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十一五”期间,组织医疗队“上山下乡”义诊83次,共义诊56156人次。

坚持文化引领   打造亮丽名片 
  近年来,学校党委、行政提出: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南华大学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要注重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加强地域文化研究,不断提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南华这张城市名片更加亮丽。老师们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活跃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个领域。船山精神、夏明翰爱国主义精神,南岳寿文化、衡阳酒文化,衡阳市中小企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都成了老师们研究的课题。

  石鼓书院大讲坛被称为衡阳的百家讲坛,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龙志坚因为做客该讲坛,成为了雁城名人。很多市民在听了他关于南岳道教文化以及衡阳保卫战的精彩讲座之后,纷纷感慨:想不到自己的家乡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悲壮的抗战历史,这样的讲座让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学校有一批专家学者在衡阳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张多来、周良荣教授受聘为衡阳市首届社会科学专家,肖宗志、董正宇、唐长久等6人受聘为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周晓阳教授撰写的《论船山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获得湖南省哲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年,南华大学获得衡阳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                               
                                    
  衡阳是历史名城,也是曾经的“铀都”,核工业历史悠久。南华大学积极挖掘“核”历史,大力传承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致力于打造核特色校园文化:以核电模型、铀矿标本、军工文化等展室以及张爱萍将军、王淦昌院士铜像等为载体,以“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为推手,建设了全省首个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注重将核特色校园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人文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学校《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建设核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为衡阳的文化名片增添了新的光彩。据统计,几年来到该军工文化基地参观的中小学生达10000多人。

  在衡阳市的文化塑城过程中,活跃着一支年轻的学生队伍,他们就是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以来,他们利用寒暑假、利用周末双休日,到田间地头、到市民中间开展各种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队开展的保护湘江母亲河活动、防艾先锋红丝带等广受赞誉。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共青团中央将南华大学保护湘江母亲河监测站命名为“全国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 2005年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传播大赛中,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全国十佳生态环保社团”;2010年,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队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开展的环保活动荣列全国28家团中央“保护母亲河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美涂士)资助项目”环保社团之一。

 9月初胜利闭幕的中共南华大学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相信,南华大学将以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更突出的科研优势和创新能力、更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勇立潮头、引领时代、服务衡阳、贡献雁城,为衡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再创新辉煌!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