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完成情况汇报
2011-08-24 06:35:07 作者:admin 来源:漯河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漯河市“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完成情况汇报
漯河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漯河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生态宜居名城为目标,举全市之力深入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目前,我市各项工作已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现将指标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严格执行林业政策法规。
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河南林业生态省规划》和省委《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漯河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漯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漯河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漯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把加强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漯河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强力推进。
(二)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2007年8月,漯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靳克文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祁金立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张社魁任常务副组长。同时,成立了漯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根据职能设立宣传处、规划处、督导处,并抽调15名同志集中办公,明确任务、责任到人。2009年7月,为了健全完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创建任务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同志及职责分工,市委副书记张社魁任办公室主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邵成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国志,市政府副市长谢连章、副市长库凤霞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内设综合协调处、宣传处、环境整治处、迎检接待处、文秘处、资金保障处6个工作处。全市二县四区也成立了“创森”领导小组,为全市“创森”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城乡一体,统筹绿化。
根据漯河地域较小,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等基本市情,依托沙澧两河横贯全境并在市区交汇等诸多优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滨河城市特色,培育绿色文化景观,统筹城乡一体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的战略目标。近年来,通过实施沙澧河生态景观带、城郊生态防护林、森林公园、农田林网、古树名木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形成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环境体系,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演绎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的和谐之美,打造环抱城市的郊野森林公园,组成林城相融的绿色生态屏障。
2001年,市委、市政府将农村造林绿化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职能合并,成立了漯河市林业园艺局,统筹城乡绿化职能。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城乡绿化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督各项职能健全,协调一致,同步发展,为统筹城乡绿化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四)多方融资,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漯河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建设资金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尝试,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城市森林建设投入机制,走出了“政府得绿、社会受益、个人得利”的多赢发展路子。在投资方式上,采取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市直单位无偿建设,土地权属单位独资建设,辖区单位属地建设,市民捐资建设,拍卖游园绿地冠名权等多元化筹资渠道,多种途径筹措建设资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2006、2007、2008、2009年,市财政直接投入引导资金依次为1186万元、1577万元、1941万元、2709万元、2725万元,2005—2009年,市财政用于城乡绿化建设资金增长了2.3倍。近五年来,全市用于城乡绿化建设总投资36.21亿元,其中,市财政投融资15.61 亿元,社会各界投资20.6亿元。
二、管理制度
(一)科学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2008年,市政府聘请国家林业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河南省漯河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10月,通过了专家评审。2008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决战动员大会,市政府下发了《漯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09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与各县区及市直有关创建单位签定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联合督导组,强化对市直及县区造林绿化的督导,坚持每周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部门联席会,专门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2008年12月,漯河市人民政府批复了《漯河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纳入《漯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实施。根据《河南省漯河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漯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环城防护林、生态廊道及水系林网、村镇绿化、农田林网、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城区景观道路绿化、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城市立体绿化及鲜花摆放、森林生态文化、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
2009年2月,市政府出台了《漯河市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奖惩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确保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创建以来,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相继达到“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舞阳县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临颍县获得“河南省绿化模范县”称号。
(二)健全法规和制度,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我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等,结合漯河实际,制订出台了《漯河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漯河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漯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漯河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规划区内绿化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漯河市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森林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为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漯河市森林公安分局、城市园林管理监察大队、森林植物检疫等执法队伍,下设2个派出所,2个木材检查站。组织开展了“绿盾三号行动”、“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市设立81个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测报点,多方位检测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2008、2009年连续组织飞机防治森林病虫害,切实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近三年,全市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千分之3.5以下,无重大非法侵占林地、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发生,无危险性外来林木病虫害及有害生物入侵。
(三)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专项研究,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充分调动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重点建设了天翼、胡桥园林、绿天地公司、振乾生态园区等4个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将之建设成林业科技创新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林业基础研究。近年来,全市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50个,城市绿化植物品种23个,推广先进技术21项。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0余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余份,培训林农15万人次。组织开展的《梨枣冬枣等优良鲜食枣树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研究成果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顶级植物群落在城市入市口绿化中的应用》、《漯河市地被植物引种及培育推广》、《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等10项技术研究获得市政府科研成果二等奖。制定省级林业地方标准1项,市级林业地方标准9项。
(四)建立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漯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成立漯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县区之间的行动,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五)规范档案管理,保证城市森林资源档案资料的连续完整。
我市将历年来城市森林建设的有关档案、漯河市绿地景观资源普查档案资料、县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调查资料和技术资料都严格整理存档。目前,全市所有城市森林资源的数据、图片、表格齐备,档案管理规范,保证了我市森林资源的连续和完整。
三、森林建设
(一)综合指标
1.编制实施《河南省漯河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2008年8月,我们聘请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做了《河南省漯河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期2008—2015年。2008年10月,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将森林城市建设和现代林业理论相结合,紧紧把握城市森林的增加、质量与功能的提高、弘扬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的健康以及发挥其对人类的健康作用等主题,前期(2008—2009年),通过合理安排城区绿化、水系、道路、农田、村镇等各项森林基础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目标。后期(2010—2015年),通过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建立起完整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2.遵循绿色、健康、安全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我们把森林的建设与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森林与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3.突出乡土树种。漯河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黄山栾、银杏、女贞、白蜡、千头椿、杨、柳、红叶李、榆叶梅、紫薇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广玉兰、雪松、枇杷、樱花等外来适生树种,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藤木、花草,大量增加乔木数量和片状森林,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逐步形成了森林和树木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特色鲜明,点、线、面、环有机结合,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4.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2003年以来,通过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我们先后重点在市区主要出入口、新北环路、沙澧河生态防护林、城郊森林、城市主要景观道路、县城主要景观道路和环城市周围建立了围城防护林带,工程总面积826.7公顷。通过大力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粉尘污染,解决了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生态保健等实际需要,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生态安全。
5.治理沙河、澧河等河流水系周边环境。重点做好沙河、澧河、颍河、蜈蚣渠、汾河、黑河等饮用水源地两岸生态环境保护,营造河渠两岸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景观林,把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与自然、人文景观美化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目前,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水资源状况不断改善。2005年以来,空气质量良以上的天数由2005年的87.7%上升到93.2%,提高了5.5个百分点;城市地下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保持良好,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二)森林覆盖率
1.城市森林覆盖率26.2%。2006年底,漯河市林地面积47722.7公顷,2007年—2009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3175公顷。截止2009年6月,全市林地总面积70897.7公顷,土地总面积270602.06公顷。
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67%,绿地率35.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9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8平方米。目前,漯河市建成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47万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面积5.64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人口9万人,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7164260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0252800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6575960平方米,城市中心区(老城区)公园绿地面积522000平方米。
3.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2.6%。根据《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漯河市城区范围包括郾城区、召陵区、源汇区,总面积112421.7公顷。根据河南省森林资源县级清查结果:2006年底,漯河市城市郊区林地总面积20003.3公顷。2007年—2009年,漯河市城市郊区新增林地面积5443公顷。截止2009年6月,漯河市城市郊区林地总面积25446.3公顷。
4.为进一步增大绿量,提高绿视率,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河堤、建筑墙面、立交桥两侧、单位居住围墙、花架、花廊等实施垂直绿化,种植紫藤、凌霄、爬墙虎、迎春花、连翘等各种藤本植物 10余种,面积达3万平方米,扩展了市区绿化空间。
(三)森林生态网络
1.构建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廊道。我市是一座滨河城市,境内大小河流81条,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沙澧两河穿城而过。为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将漯河打造成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的奋斗目标。我们按照林网化、水网化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着力打造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滨河森林城市特点。城市核心区以沙澧河生态景观带建设为中心,每侧绿化带宽50—150米,沙澧公园澧河景区面积66公顷,绿化建设总投资八千万元,成为漯河市最大的公共游园。沙澧河市区沿线建设了24座开放式主题公园,40处观景台,20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在颍河、唐河、蜈蚣渠、黑河、汾河等17条主要河渠两侧建设540公里长, 2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京珠、南洛高速、107国道、S220、S238、S241、S329、S330等8条省级以上公路两侧建设全长630公里,宽20—30米的的生态防护林带,形成林水结合,贯通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
2.河渠沿岸绿化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对市区外围的颍河、蜈蚣渠、黑河、汾河、幸福渠等主要水系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营建生态防护林带,形成城市外围绿色走廊。目前,全市支渠以上水系总长度815公里,适宜绿化长度810公里,已绿化786公里,绿化率97%。
3.构建漯河市公路、铁路为重点的绿色通道网络。漯河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为全面搞好公路、铁路绿化,我们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使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乡绿化美化融为一体,绿色通道成为连接城乡的一条条风景线、观光线和农民增收的致富线。目前,全市县乡级以上道路总长度2209公里,适宜绿化1954公里,已绿化1876公里,绿化率96%。
4.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经济效益和防护效能并重,林、田、水、路统一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利用乡村公路、河渠、堤坝两侧等宜林地建设林网骨架,利用田间零星小片空闲地、沙荒地、河滩地营造经济林和片林,构筑平原农区绿色生态屏障。全市适宜农田林网面积259万亩,已林网面积244万亩,控制率94%。2003年,全市整体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
(四)森林健康
1.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漯河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约42科140余种,其中鸟类35科127种,全市约有森林植物93科,151属,259种及变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鹅掌楸、水杉、银杏、喜树、香樟、楠木、连香树;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白皮松、三尖杉、杜仲、七叶树、枫香、河南杜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加强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工作,健全了工作体制机制,经常开展湿地、植物、动物等专项执法检查,惩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市政府重视沙澧河水源地保护,将沙河湿地、澧河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2.城市森林建设突出乡土树种。漯河市城市森林建设常用森林植物约259种,其中,乔木种类132种,灌木种类98种。城市建成区共栽植各类乔木127.7万株,灌木75.9万株;其中,杨树、女贞、核桃、合欢、国槐、石榴、楝树、柳树等乡土植树因适宜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农村道路村庄、城区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量的90%以上。
3.培育与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相接近的森林景观。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强化乡土树种及地带性植被景观的建设,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的生物安全。沙澧河生态景观带、城市入市口森林景观建设、淞江市政广场周边森林景观等更多地倾向于建设(或保护)一个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和环境,减少城市化对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伤害,拉近城市人群与自然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城市和自然天然地融为一体。尤其在生态公益林和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与经营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选择乡土树种,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乔、灌、藤、草相结合,接近于自然植被类型的森林生物群落。
4.科学管护城市绿地。严格按照《漯河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进行城市森林建设,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注重绿地土壤环境改善与保护,城市绿地和各类漏土地表采用种植耐荫花草、灌木覆盖,确保绿地地表不漏土,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化管护。
5.严格控制大树移植。城市森林建设中,我们积极鼓励胡桥园林、万春园林等龙头企业发展苗木基地,并与胡桥园林绿化公司签定了定向培育协议,有目的地培育适合城市造林绿化的乡土、珍贵、优质苗木。在城市防护林带建设、城市入市口绿化改造工程、沙澧河景观带建设中,我们采用小苗密植的规划设计方式,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保障了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效果,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城区道路、森林公园、公共游园大苗栽植,引进喷洒抑制蒸腾剂、植物蛋白素等多项新技术,采用全冠苗、整根系、大树穴和浇大水等科学合理的栽植技术,大大提高了大规格苗木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
(五)公共休闲
1.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亲民理念。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满足群众“看到绿、闻到香、享受荫”为原则,森林城市项目建设与走进市民,服务市民,方便老百姓日常锻炼、休闲、娱乐相结合,全面实施规划建绿、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细胞”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绿化模范单位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社区游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主要出入口、沙澧河两岸建设开放的公游园绿地79处,全市绿地总面积 1716.426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 657.59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99平方米,超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4.99个百分点,满足了多数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的需求。2003年以来,我市已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个,河南省绿化模范单位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2个,市级园林式单位39个,市级园林式小区9个。
2.发展城市郊区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我们在城市郊区建设了开源森林公园、香陈湾游乐园、许慎陵园森林公园、舞阳西城森林公园、临颍县南街村森林植物园、振乾生态园等6处森林公园,分布在全市二县三区,基本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六)生态文化
1.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市结合独有的地域特点,分别在人民公园、开源森林公园、临颍南街村植物园建立3处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 建立2处生态文化展览,加强生态文化设施建设,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
2.全民参与,社会共建城市森林。多年来,漯河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和《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近年来,我市相继建立了三处市级义务植树基地。一是源汇区开源森林公园,自2002年建设以来,市直、区直各有关单位、个人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3万余人,植树8万余株,建设期限2002—2005。二是许慎森林生态文化园、召陵新区义务植树基地,参加义务植树人数1万余人,植树3万余株,建设期限2008—2010年。三是北环1500亩城郊森林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期限2007-2009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3.8万人,植树12万 株。全市乡镇以上各级领导办绿化示范点121处,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110万人次,植树380万株,建卡率达95%以上,尽责率达92%以上,保存率达90%以上。
3.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绿地(树木)认建认养活动。市绿化委员会在全市积极组织开展绿地(树木)认养冠名活动,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积极出资认养绿地。团市委组织实施了“护绿使者服务行动”,向全市青年朋友发出了“相约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倡议书,并在广大团员、少先队员中开展“缴纳特殊团费、捐赠零花钱”活动,营造“青年林”、“成长林”。市妇联组织开展了春蕾护花保果行动“春华秋实”认养活动,关心爱护绿色生命,争做“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绿色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目前,中国银行、双汇集团、烟草公司、银鸽集团等16家企业取得了游园冠名权,城区240株果树被结对认养。市直各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人都积极参与绿地的认建、认养、认领活动,营造各种形式的纪念林、纪念树10处,面积达15公顷,植纪念树6800株,个人认养树木2600株。
4.组织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活动。我们分别在市人民公园、源汇区开源森林公园、临颍县南街村植物园建立了3处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每年利用“3.12”植树节、漯河绿化网、漯河日报社等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知识竞赛和生态科普知识宣传;利用义务植树基地、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森林公园等,每年组织开展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菊花展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活动3次以上。
5.开展“关注森林,秀我沙澧”摄影、书法、绘画作品展征集活动。2009年3月,漯河市文联、市林业园艺局联合举办了“关注森林,秀我沙澧”摄影、书法、绘画作品展征集活动,共征集摄影、绘画、书法作品868幅,660个单位和个人参与了作品征集活动,入选参展作品200余幅,从书法、绘画、摄影不同角度反映了漯河市森林城市建设成效。
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创森氛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我市开展了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一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创森”人人知宣传。在市电台、市电视台和移动通讯提供创森宣传标语口号600多条,在漯河绿化网上刊登创建森林城市知识问答、制作“创森”人人知动画课件,在漯河日报组织开展“创森”知识竞赛活动;二是制作“创森”专题片一部,多媒体汇报材料一篇,宣传画册1000本,“创森”人人知手册1000册。三是加强户外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在市区主要道路、大型企业、宾馆商场、出入市口及各县区显要位置竖立大型“创森”标牌26块,书写“创森”标语3000多条。同时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粘贴“创森”标语1000余条。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达90%以上,支持率达95%以上。
7.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古树名木属于珍贵树木,是大自然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全市现有古树名木607株,古树群3处,名木群1处。其中,一级古树 13株,二级古树13株,三级古树426株,名木155株。为了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2008年,市政府常务会议两次专门研究古树名木保护工作;2009年 4月,市政府出台了《漯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9年6月,市绿化委员会对全市古树名木重新普查、登记、编号、建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了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落实了管护措施。全市各级政府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经费,用于对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和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使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
(七)乡村绿化
1.推进村镇绿化工程,努力构建新农村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体系。我们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村庄园林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总体要求,以国家和省、市级重点生态工程为载体,采取生态景观型、生态园林型、生态经济型等多种模式,“一路一景”,“一路一品”,强力推进村镇绿化工程。按照围村林绿化带宽度10米以上,入村口主干道两侧栽植2行以上乔木,村内道路栽植1行乔木,房前屋后院内有树木花草,村内每2平方米空地至少有一颗树的标准,在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内,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花卉立体绿化美化,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努力提高全市农村生态质量和生活质量。目前,全市已完成村镇绿化614个,植树1391万株,建成市级生态林业小康村36个。
2.注重发展郊区观光、采摘、休闲等森林休闲产业。我市的森林生态休闲产业,以良好的森林环境为背景,突出许慎文化、三国文化、中原文化特色,逐步完善开源森林公园、香陈湾游乐园、舞阳西城森林公园、许慎陵园森林公园、郾城区龙城镇桃花休闲观光采摘园,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增强漯河市森林生态景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开源森林公园位于源汇区,占地面积66.7公顷,园区分节日庆典区、市民广场区、运动健身区、儿童娱乐区、生态密林区、岛屿观光区、生态湿地区、度假木屋区、法国古典园林区9个专类景区,52个专类景点。种植各类树木16万棵,水体面积7.9公顷,绿化面积43.3公顷,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接触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场所。香陈湾游乐园位于郾城区,三面沙河环抱,北临洛界公路,占地40余公顷,园内有国内一流的游乐设施、有徽派风格的食府一条街、有典雅别致的人工湖,是集餐饮、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所。园内绿化建设按照“近自然经营”理念,采取乔灌花草合理培植,多树种搭配,园内现有树木品种80多种,3万余株。舞阳西城森林公园位于漯河市舞阳县城西土城周围,距漯河市45公里,占地40多公顷,是集科普、科教、游览、参拜等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公园,园内还有众多名胜古迹,著名的樊侯亭、三丰洞、白龙亭等。许慎陵园森林公园位于召陵区姬石乡许慎故里许庄村东,规划面积200.0公顷。许慎,历代学者尊称为“文宗字祖”、“文化宗师”、“字圣”,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书面语言、文字、音韵、训诂学研究方面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对中国文字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以许慎陵园为主要载体,充分挖掘许慎生平事迹,歌颂其贡献为主题的森林公园正在建设之中。郾城区龙城镇桃花休闲观光采摘园拥有着“桃花渊”的美誉,连续10年举办了龙城桃花节。2009年6月16日,以“赏田园风光 品美味佳桃”为主题,成功举办了漯河市首届(龙城)优质桃采摘节。活动开展以来,市民到乡村休闲采摘人数达1万余人,果农收入近30万元,实现了以桃为媒,宣传特色林业,推介优质品牌,展示生态文化,促进城乡互动,带动森林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
二○○九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