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冲刺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2011-07-22 18:39:37 作者:武孝军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米袋子”工程再发力
——写在我市冲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之际
 
 继去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之后,今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全市上下把保证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冲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滚滚稻浪扑面来
 
 时下,正是早稻收割季节,记者来到衡阳县,从西渡到三湖,一路收入眼底的是金黄的稻穗迎风招展,田中收割机机声隆隆,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三湖镇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记者在这里了解到,今年该镇党委、政府创新“三早、三关、三片、三制”工作方法,早稻种植面积3.5万多亩。镇机关干部全力以赴,春节前深入村组农户,及早规划、提早宣传、赶早部署,镇党委、政府把握好难点地段关、台账关、种子关,对渣洪沿线、渣九线、甘泉片统筹兼顾,千方百计为村民创造优良的生产环境。在今年的粮食生产动员会上,该镇大力倡导“群众种好粮,干部服好务”,并明确制定了一包到底制、定期调度制、严格奖惩制。各包村干部、农技服务人员确保做到“政策宣传、思想发动、任务分解、解决难题、技术指导、缺劳帮扶”一条龙服务,从3月初台账建立开始,坚持各片每周、镇每十天召开一次调度会,明确对各村的双季稻生产任务“谁包村、谁负责、谁担责”。同时,镇党委、政府详细制定了奖惩制度,对包村脱产干部拿出3-4月份工资考核,大大提升了大家抓双季稻生产的主动性;对村干部除现金奖励外,再在年底村级转移支付中上浮该村总额5%,用于村干部工资,不能完成任务的村,处罚村干部工资4000元。
 
 像三湖镇一样,全市各县(市)区都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市粮食生产出现了“双改单”向“单改双”转变的新拐点,据统计,今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达366.3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4.2%,占全省早稻新增面积的1/7,基本杜绝了耕地抛荒。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市)检查验收组6月29日—7月3日查看了我市70%以上的乡镇,没有发现一处连片2亩以上的抛荒。
 
 全省首创四大经验
 
 为全面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上级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转方式、控通胀、保民生的基础工作来抓,作为是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责任来对待,紧紧抓住发展粮食生产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把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文章写在蒸湘大地上。
 
 
 3月17日,市委书记张文雄调研衡山县早稻集中育秧工作,5月10日又就我市如何创新发展粮食生产机制体制进行调研。他指出,粮食生产始终是基础问题、战略问题,抓粮食生产不仅事关经济效益,更事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政治效益,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要突破粮食生产的瓶颈,就要探索一条新路子,使农村资源得到激活,使资金、技术、人才大量向农业倾斜,使各种优势摆脱束缚得以充分释放,使创造财富的力量源泉喷涌而出。必须加快合作化步伐,加大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整合农机设备,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益;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成立农村合作组织;推广实现工厂化育秧,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公司化收购,市场化运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自银多次对全市粮食生产进行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年,全市流转土地380万亩,成立农业合作社512个,合作社成员达10.8万人,30亩以上种粮大户1.5万余户,衡南县的“泉湖模式”、“ 东冠模式”、“大广模式”和衡阳县的“安邦模式”,引起央视、湖南卫视等媒体的关注,成了我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典型,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组为单位、培植种田能手,以村为单位、培植种田大户,以乡为单位、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以县为单位、建立责任追究、财政投入、土地流转机制的粮食生产发展新机制。
 
 为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有四项被省粮食生产督查组认为是全省首创:坚决按照“谁种粮、补贴谁,种多少、补多少,种一季、补一季,种双季、补全额”的政策落实种粮补贴;各级财政拿出国家粮食生产大县财政奖励资金35%以上直接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把双季稻生产面积、遏制耕地抛荒、粮食高产创建等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区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末位淘汰;以早稻集中育秧、良种直销、病虫害统防统治、粮食高产创建为载体,集成和推广良田、良种、良制、良法相配套,农机和农艺结合的高产高效技术,特别是各级农业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竞赛,推广早稻集中育秧54295亩,既增强了育秧环节的抗灾能力,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成为今年早稻扩面的有力举措。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祁东县、常宁市被推荐为全国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我市被推荐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本报记者   武孝军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