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万棵大乔木在城市里自由生长
2010-12-27 16:00:20 作者:张雨民 来源:衡阳晚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500多万棵大乔木在城市里自由生长
作者在美丽的新加坡河畔留影。
新加坡夜景(资料图片)
新加坡印象
■张雨民
11月6日至26日,我们一行22人受市委组织部的委派,赴新加坡专题培训学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创新。新加坡专业教育培训中心对我们这次专题培训精心作了周密的培训计划和周到的生活安排。在新20天,课程满满,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陆路交通规划与管理、园林规划与管理等课程。流动课上,同样由专业教授边看边讲,带领我们先后考察了新加坡园林及湿地公园、小贩及公共卫生管理、工业园区及社区服务管理等。学习期间,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花园城市 公园国家
新加坡本就是一个小岛,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23公里,成不规则扇形镶嵌在马六甲海峡与柔佛海峡之间。从飞机上俯瞰,尽收眼底的新加坡,在热带雨林气候滋润下,几乎被浓密的森林所覆盖。满眼的苍翠把这个袖珍小国装扮得格外精致与妩媚。一走出机舱,便呼吸到这个城市国家独有的富氧空气,一下子仿佛让人的血液都鲜活了许多,心情也随之清爽畅快起来。
新加坡纳入国家管理的绿化面积就有9547公顷。仅纳入国家电脑库管理的高大乔木就达530多万棵,也就是说,自然保护区内的丛林和尚不成冠的树木不算,仅公共绿地上的高大乔木,对这个508万人口的国家而言,人均一棵以上。无怪乎无论是漫步在新加坡街头,还是乘车穿行在闹市,亦或工业园,无一处不是在绿荫之下。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热带植物荟萃的王国。到处都是满眼的绿,满眼的花,地上是绿油油的草坪,树下是成团、成行、成簇的各色灌木、花草。就连每一座城市建筑都不是全裸的。就是新近落成闻名全球的金沙大酒店,高达七十三层的地标式大厦,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植满了各色树木、花草,楼顶更是让世人惊奇的空中花园和游泳池。放眼新加坡,处处是绿树掩映,花团锦簇,让人赏心悦目,畅快淋漓。
1963年新加坡尚未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之前,李光耀就提出了绿化新加坡的构想,在当年11月就倡导发起了新加坡第一次植树节。独立建国后的次年,政府就推行了“保护新加坡清洁与美化运动”,并成立了执行花园城市政策的职能部门——国家公园局。从此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懈。从六十年代的绿化街道、施工造园,到七十年代开始追求垂直绿化效果,引进花卉观赏植物,八十年代后更加讲究品位提高,新加坡政府当局每年都坚持派出多名植物专家到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搜集植物种子或苗子,以实现新加坡绿化、美化的多样性。要说新加坡政府重视和珍惜绿化到什么程度,不能不说到新加坡的城市道路。无需留心你都不难发现,新加坡没有一条笔直的道路,所有的道路都是七弯八拐,说起来恐怕你难以置信,一道弯就可能是为了保护一棵自然生长的树。正因为新加坡政府惜绿如此,才有今天新加坡人自豪地向你介绍,新加坡目前进入国家数据库管理的500多万棵大乔木中就有300多万棵是自然生长的。
井然有序的城市交通
至2010年7月止,迷你新加坡已承载着93.8万台机动车辆,是全球车辆最密集的地区(城市)之一。在新加坡密如蛛网的交通道路上,处处车辆如梭,车流如织,尤其是傍晚时段,站在高楼上俯视四方街道,车灯闪烁,每一条街道的车流都如五颜六色的长龙在蠕动,蔚为壮观。但让人惊奇的是,我们在新20天,从来就没遇到过塞车难行的时候,也没有发现一起大小交通事故。要说极稀罕地发现了一起,那就是11月16日上午,我们在流动课堂的旅游大巴上看到一台小车与一台的士发生轻微的刮擦,双方司机随即下车相互看了看车辆,指了指,又各自打了个电话,便友善地示意一下,各自上车走了,前后估计不到两分钟。街上不仅没有因此而发生塞车,就连路旁一个看热闹的人都没有。
新加坡的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到如此地步也并非是一日之功。我们在上新加坡的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时,授课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潘先榜教授首先给我们播放了一组照片和一段录像,先是一组黑白老照片反映的是昔日新加坡的城市交通景象。蜂拥的摩托车和脚踏车铺天盖地挤塞了整个街道,裹挟其中的汽车有如被蚂蚁搬家似的身不由己又莫可奈何。授课老师调侃地说,这种情况就在我们周边的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的一些城市眼下也是司空见惯。接下来的一段录像显然就是不久前录制的,画面清新而鲜活,密集的车流轻缓有序地从画面上掠过,没有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各种车辆混杂的引擎声让人听起来感觉并非噪音,反觉舒爽。在繁忙的交通路口,各种车辆随指示灯的红绿更替,或停或走,没有插队的车辆,也没有随意变道的,更没有超速抢道的。过街的行人也都很自觉,没有看到一个闯红灯的身影。整段录像看下来,人、车和谐的画面,让人仿佛不是在观看一段随意摄下的交通录像,而是在欣赏一段艺术作品。
干净整洁的城市市容
在新加坡同样没看见一个清扫街面的环卫工人,也看不到一台洒水车,却很难发现街头路面有垃圾、污迹,更别说渣土车留下的泥印和洒下的渣土了。我们特别留心观察了城市建筑工地,就连各建筑工地周边临时围墙外都发现不了半点泥土痕迹。所有的工地渣土车都是集装箱式运输,所有的施工现场车辆入口,都设有专洗车轮的水槽,车辆在开出工地之前,车轮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在施工现场,挖掘或装载渣土之前也必须是先洒水再动工,因此,尽管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但绝看不到尘土飞扬的场景。在新加坡所有的路面都是油光发亮的沥青本色,所有的街边都是清一色铮亮的人造地板。但走在人行道上,你绝不用担心因铺设不平而绊脚,因铺设不实而溅出泥水沾坏鞋裤。在新加坡街上,哪怕你用挑剔的眼光去搜寻路边的树叶、花草,你都发现不了一花或一叶沾染了尘埃,什么时候都是那样的纤尘不染,青翠鲜艳。这就无怪乎我们在新加坡二十天,新穿的皮鞋从来没擦,当然新加坡街上根本就看不到擦鞋的,但在我们回国后下飞机时,脚下的皮鞋依然还是油亮如新。我们当中有人在走出白云机场时打趣地说:“在新加坡呆了二十天,连新加坡一点泥巴都没带回来。”
在新加坡闻名于世的繁华商业大街乌杰路上,除了大商场、免税店,根本就没有七零八落的小门面、小商铺,更不用说流动摊担、特色烧烤、水果小贩了。尽管乌杰路商场云集,人流攘攘,但绝没有半点喧哗,也不会发生因丁点小事就出现人群聚集的现象。街面上你发现不了“牛皮癣”,也没有人在随意发放商品广告。购物你不用讨价还价,因为新加坡根本就没有物价局和质监局,但你绝不用担心购物挨宰,或碰上假冒伪劣。商场里是汇集世界各地的名优商品,琳琅满目,商场外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浓浓的商业氛围之中一样的令人心旷神怡。岂止是乌杰路,就是在小印度、牛车水、牙龙这些种族特色鲜明的城区,尽管在这些地方类似于我们国内城市常见的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云集,但也同样的看不到乱放乱摆,听不到大声吆喝。街头巷尾还是那么干净整洁,就是街面上各商家悬挂的各类招牌都是大小一致,整齐划一,简直就是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
公司化运作的国家机器
新加坡这个资源奇缺,连水都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小国,尽管1965年才独立建国,短短45年却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奇迹。商业发展环境全世界排名第一,全球化指数排名第一,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第二,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三,世界最大集装箱码头,第二大钻井平台生产基地,第三大炼油中心,第三大制药基地,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亚洲第三大金融中心。全球7000多家跨国公司有4000多家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2009年人均GDP3万5千美元,成为了世界上名符其实的“小国中的大国”。新加坡之所以从白手起家而迅速崛起并腾飞,就在于新加坡政府只讲实用。
新加坡的国家治理,是扁平化的直接管理。新加坡没有省、市、县、乡,偌大的城市,也没有分设城区、街道,而是国家机构直接管理到国家公民。在新加坡,政府从来不颁发文件、不下发通知,所有的国家立法、治国方略都是通过公众媒体公告于众,就以政府的诚信和威严直接执行到每个公民,因此新加坡政府执政效能之高全球排名第一。你完全可以把新加坡这个国家看成是一个全球最大的公司化经营集团。事实上新加坡自建国以来,致力追求的就是以“公正、责任、协调、自律、宽容”为执政理念下的公司化运作的治国模式。
新加坡政府视国民为三重身份,既是股东,即为国家的所有人,又是顾客,是政府产品与服务的购买者,还是雇员,公务员是国家的直接雇员,非公务员是国家的间接雇员。因此,新加坡政府以务实的精神始终以为全体国民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最优服务、谋求最大福祉为唯一要务。细比较,新加坡国家架构与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基本一致,而且其运作机制也大体相当。新加坡是单一议会制,其议会就相当于公司股东代表大会,新加坡设有全民公选的总统,相当于董事长,有议会推举的总理,相当于总裁或总经理,议会设有84席议员,由各选区选举产生,就相当于董事会里的董事,国家内阁各部的部长、各局的局长就相当于公司的各级高管了。新加坡政府组阁机构相当精简,全国连总理公署在内也只有15个部级机构。这些机构除总理公署、外交部、国防部、内政部、律政部担负特具的行政职能外,其他诸如交通部、贸工部、环境部等除担负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外,还直接担负了经营的业务。
因此,这些部门又可视同为国家这个经营集团的下属子公司。而这些部下设的局,则是更直接承担着经营管理服务的职能,更类似于子公司下的孙公司。在这些部或局里,国家聘任的公务员并不多,更多的则是雇员,因此,新加坡的公务员队伍非常精简而精干。
新加坡归来,重新审视、比对我们自己居住的城市,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世界上最大又最难逆转的力量,不是物理的力量,而是习惯形成的力量。这包括人们养成的、司空见惯的习惯,也包括政府一向既定的思维决策定势。我们不求突变,但应该也必须慢慢改变。改善我们共同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提高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大家都要共同努力啊!
(作者系衡阳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