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两型” 衡阳正发力
2010-08-25 11:06:37 作者:李英姿 刘思远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四化两型” 衡阳正发力
本报记者 李英姿 刘思远
本版摄影:许常国 江 钧 吴 佳 阳冬华 李长庚 闫 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湖南来说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刻不容缓。8月17日,省委书记周强在省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四化两型”战略方针,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精神,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和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加快经济结构由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转变,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十项重点工作:
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
五、发挥长株潭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绿色湖南”
七、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九、深化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建设法治湖南
节点上的重大抉择
——“跑道”上的衡阳应有怎样的应对与作为
本报评论员 李柏芳
湘江北去,奔腾不息。今天的衡阳,又一次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在历史的坐标中,今天的衡阳,正处于一个不寻常的节点上。其一,衡阳目前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以内切半径实现“弯道超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二,2010年,既是衡阳“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衡阳“十二五”开局的奠基之年;其三,衡阳在影响湖南的同时,世界也在倾听衡阳的声音。
一、 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8月17日,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四化两型”建设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制定下发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毫无疑问,这是一份进一步开创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风云际会,顺势而动。8月21日,衡阳市委立即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在原原本本学习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后,大家一致认为,会议决定是省委深思熟虑、深谋远虑后,对发展阶段作出的新判断,对发展模式明确的新定位,对发展路径提出的新举措,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次省委工作会议是推进富民强省历史进程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全国45个交通枢纽城市、湖南省第二大城市、“3+5”城市群之一、湘南大开发的重点城市,衡阳,对整个湖南举足轻重。衡阳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在此关键节点,加快发展的衡阳,应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积极的作为。
可以看出,省委量身定做的“四化两型”发展思路,是非常切合衡阳实际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四化两型”为衡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省委决定的“四化两型”发展思路,不仅为衡阳指明了方向,也为衡阳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衡阳是湖南第二大城市,在科学发展上,更要争做“排头兵”。而目前的衡阳,虽然已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但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还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有差距,与人民迫切发展的愿望有距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哪一个地方,都不能独善其身,更不能置之度外。衡阳是个老工业城市,“四化两型”的发展思路,无疑又为衡阳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尤其衡阳还是“3+5”城市群之一,在“四化两型”的战略思想下,能享受更多的政策待遇、更多的资源配置、更大的投资力度。如此等等,衡阳理当顺势而为。
三、“六条措施”切合衡阳发展实际
环顾国内,兄弟省市抢抓机遇,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竞争日趋激烈。“跑道”上的衡阳,肩负着负重爬坡、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任,有着自己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基础仍然薄弱、人均水平仍然偏低、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各方面建设发展的任务都很繁重、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衡阳如果不加快发展,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在“赛场”上领先一步。
时不我待,衡阳由此吹响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号角。在学习领会精神的基础上,衡阳市委结合实际,就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提出了“六条措施”。透过每一条举措,体现的是衡阳决策层的世界眼光、深邃的战略思维、强烈的机遇意识、科学的务实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也是历史赋予衡阳的光荣使命。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上下一心打好这场硬仗,衡阳就一定会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
产业衡阳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高速增长,衡阳发展已进入快车道,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尤其是最近三年,全市经济增速平均达到13.7%,去年更是达到14.2%,成功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然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一直偏低,从2004年的4.8%,到2009年的6.09%,再到今年上半年的8.22%,GDP含金量始终不高。
核心提示:一“高”一“低”,一“快”一“慢”,给市委、市政府带来了反思和启迪,在“负重爬坡、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GDP的“含金量”,成了经济发展第一要务。
关键词一:
做大产业“蛋糕”、“四个百亿”工程
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做大产业“蛋糕”。今年以来,我市以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四个百亿”工程,即发展一批百亿产业,建设一批百亿园区,开发一批百亿基地,培育一批百亿企业,力争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量、效益、投资分别在2009年底的基础上翻一番,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达到2520亿元、740亿元、150亿元,工业投资突破500亿元。
关键词二:
探索“新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靠项目建设做大产业“蛋糕”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新路径,提出以工业为“龙头”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两园一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我市项目库中166个、总投资603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力争纳入到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录,争取国、省的重点支持。
关键词三:
开发“新奶酪”、现代服务业
低碳、环保、关乎民生的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成为我市积极开发的“新奶酪”。衡阳交通发达,区位优越,城市发展迅速,辐射带动力强,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我市重点瞄准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大型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体验旅游、房地产业、社区服务、娱乐休闲、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同时,以南岳衡山为核心,以“1189”(1个机场、1条黄金水道、8条高速、9条铁路)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大力建设“大南岳旅游经济圈”。
创新衡阳
近几年,华菱衡钢集团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升。去年衡阳钢管集团技术开发投入达1.5亿元,科技贡献率接近70%。目前,投资63亿元的衡阳钢管产业园项目,无缝钢管产能已扩大到年产20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钢管生产基地之一。
核心提示:衡钢的成功只是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创新撬动经济“杠杆”的一个缩影。依靠“自主创新”这一“法宝”,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已达78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9亿元。
关键词:
工业倍增、科技支撑
衡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实现科学转型、“工业倍增”的宏伟蓝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近年来,我市通过充分发挥在衡高校、科技人才、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加大科技创新引导力度,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定下了“力争用2-3年的时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0%以上”的目标。
为不断加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我市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以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形成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输变电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输变电产业集群;加快光伏电站产业项目和核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以科技创新推进技术改造升级。重点支持衡钢、特变、天雁、中钢衡重、亚新科等企业承担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专项,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广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设施与装备技术等现代农业项目,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农业建设。
——以科技创新推进“数字衡阳”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公共服务、信息化与政府管理的深度融合;重点建立一批技术创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品牌;把华新开发区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速度加快,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作用将更加显著。
民生衡阳
“满足老百姓的最需要,就是民生行动的最完美。”今年年初,市委书记张文雄在社区调研时发现,老百姓的“家门口”事情长期以来被人忽视,而这些“小事”恰恰是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大事。于是,一场围绕卫生、文化、教育、就业、管理服务、配套设施“六进社区”的民生行动在全市蓬勃展开。
核心提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老百姓的“家门口”工程当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把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住房饮水、出行困难、社会治安等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矛盾最集中的问题,一件一件列出单子,分析情况,研究对策,抓好落实。同时,坚持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群众欢迎的实事好事,继2008年的背街小巷改造、2009年的“四场一厕”建设之后,今年的“六进社区”等民生行动在全市蓬勃展开。根据老百姓的诉求,今后还将对棚户区进行彻底改造,不断提升老百姓生活环境。
关键词一:
城市、廉租房建设、就业……
为“把幸福送到家门口”,在城市,今年我市将完成廉租房建设1.5万套;新增就业5.5万人;实现再就业3.5万人;大力改造棚户区,力争用3年时间彻底解决;大力实施“六进社区”工程,即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服务、公共管理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进社区,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关键词二:
农村、电网改造、“新农保”……
在农村,完成553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和787个村的电网改造;努力扩大“新农保”试点面,力争5年时间实现全覆盖;着力提高“新农合”参合率,使参合率达95%以上。着力解决“衡邵干旱走廊”的问题,积极向省里汇报争取,纳入省“十二五”规划,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的问题。
生态衡阳
如果说,开展湘江水上专项治理、127个重点工程减排项目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全面启动,为我们勾勒了衡阳“生态宜居”景象大致轮廓的话,那2010年,衡阳的“生态宜居”则将完全从纸上走下来,挟裹着浓浓的建设热潮,一批集绿化、生态防护、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三江六岸美化工程”热力启动,“十万乔木进雁城”系列活动顺利实施,全市上下紧急行动起来,仅市区栽种乔木就超过20万株,创造了一个属于衡阳人民的城建奇迹!
核心提示:如今,我市生态环境工作又提出明确目标,即围绕“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突出抓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有新的提高,农村环保取得新突破,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环保投入进一步增加,努力实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砷、镉排放量比上一年度分别消减11.54%、7.8%、19.9%、24.4%的目标。
一场新的生态环境大改善战役又将打响。
关键词一:
治水、节能减排、污水治理
我市境内湘江流域里程达266.1公里,有一级支流8条,二级支流155条。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我市正狠抓节能减排,切实推进湘江污水处理三年行动,搞好湘江污水处理和管网配套建设,通过禁止新上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重点抓好“三松一大”地区的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的节能减排目标。
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今年全市确定开工建设垃圾处理项目33个,总投资7.5亿元,建成后日垃圾处理能力7.7万吨;污水处理项目15个,总投资17亿元,建成后日污水处理能力51万吨。
关键词二:
治山、紫色页岩、生态林工程
治水重在治山。今年将重点加大对境内紫色页岩治理力度,加快境内湘江区域内生态景区、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修复,巩固和扩大绿色生态屏障;继续实施生态林工程,扎实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统筹推进城乡绿化,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关键词三:
治矿、提高准入、规范开采
治山重在治矿。重点提高采矿企业的准入门槛,促进对各类资源的规范开采;对采矿企业实行“两型”化改造,提升采选技术含量;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发展项目,提高资源采选效益;落实矿山企业恢复采矿区生态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要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开采行为,坚决关闭非法矿山。
法治衡阳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围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我市各级、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坚持一手抓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一手抓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依法行政迈出了坚实步伐。
审视我们的身边,3年来,全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严格履职、有序运作,维护着全市政法系统有效运转;3年来,官方和民意交错互动,推动衡阳法治社会的进步,我市的法制建设以跑步姿态在日程上飞奔向前,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核心提示:衡阳居“南北要冲,两广咽喉”。如何以稳定促发展,实现“法治衡阳”与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步推进?
关键词一:
法治是第一保障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继续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法治是第一保障”的理念,坚持把法治建设贯穿于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事业之中,以依法行政为核心,推进法治衡阳建设。
关键词二:
保护合法、规范合理、打击非法
今后,各级政法部门将继续坚持“保护合法、规范合理、打击非法”的法治原则,协调处理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
依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环境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失地农民和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依法保障、支持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提高社会和谐度。
效能衡阳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2009年,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强服务、保增长、促发展”主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举措,提升工作效能,彰显了作风效能建设助推经济发展的“衡阳速度”,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核心提示: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面临重大拐点,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种种挑战严峻而紧迫。惟有务实的作风、高效的政府、信息化的手段,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
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创先争优
“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常委庄严承诺“六带头”:带头加强学习调研,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带头真抓实干,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严守党的纪律,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紧密团结、密切配合,夙兴夜寐、忘我工作,为实现富民强市、振兴衡阳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先争优、打造效能政府的风暴席卷衡州大地!
关键词:
作风建设年、“忠、正、实、廉”
3月1日召开的全市作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市委明确提出: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劲吹“对党忠诚、处事公正、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之风,唱响“破解难题促转变,服务民生促和谐”之歌,打造为民办实事的高效政府。在会议上,市委书记张文雄大胆剖析:“好的作风也是创新创出来的,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中,抓作风建设更需要大胆创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办事效率、满足群众需要。”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兴“忠、正、实、廉”之风,重点要加大问责力度,着力提高执行力、提高工作效能,确保各项决策、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同时,大力推进城区管理体制改革,下放权力,放活城区,放活基层;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封闭式管理”,扩大园区自主权,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