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2010-05-11 17:06:08 作者:唐春生 来源:衡阳市农业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衡阳市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衡阳市农业局
 
衡阳是农业大市,粮、棉、油、菜、果、茶、烟等主要农产品面积和产量名列全省前茅,同时也是病虫灾害多发地区,这些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特别是螟虫、蝗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等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呈加重发生态势,严重威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由于受异常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形势将更加严峻。从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系统总结“十一五”我市植保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全面分析我市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工作面临新形势,提出“十二五”期间的植保任务和应对措施,特编制《衡阳市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这对于确保我市农业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现状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市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三大机制,实现了水稻螟虫、蝗虫、“两迁”害虫、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稻水象甲等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的防控目标,总体损失基本控制在5%以内,植保工作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六年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工作推进上,重点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初步确立了政府主导的公共植保体制。公共植保理念得到了认真落实,我市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的病虫防控指挥机构,病虫防控工作已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在公共植保理念引领下,我省出台了地方性植物保护法规—《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依法确定了植保公共职能。各县市区实现了参照公务员管理,植保机构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效稳定了全市植保队伍。
 
二是建立完善了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工作协调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要求,逐步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联合协作的病虫防控工作机制。针对蝗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柑橘黄龙病、扶桑绵粉蚧等跨区域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控要求,各县区市都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防治预案、物资储备、队伍组建、快速反应相互配套的应急控防机制,认真开展检疫普查、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市场检疫和疫情控防,发挥了“把关、服务”的功能,有效控制了病虫的危害和疫情的扩散。
 
三是积极探索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组织方式。据统计,2009年,全市成立和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139个,组建机防队543个,从业人员6412名,已购置担架式大型机动施药器械351台,购置背负式机动喷雾器4055台,完成专业化防治总面积75万亩,专业化防治服务范围覆盖水稻、柑桔、棉花、蔬菜、茶叶、水果、黄花菜、烟草等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积极推进,为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确保了病虫害应急防治工作的需要。
 
四是基本构建了网络化的病虫害监测与控制体系。目前,省、地、县三级均建立了植保植检站,常宁、祁东、衡南建成了重点区域性病虫测报站,初步形成了省、地、县三级植保服务体系,开展了植保行政管理、科技推广、科技攻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并在开发应用稻、棉、油、水果、蔬菜、茶叶、席草等主要病虫监测及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和推广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提高了植保工作的科技含量,推进了植保科技进步。全市中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5-10个百分点,水稻病虫和重大病虫周报已基本实现数字化,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普遍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重大病虫监测时效性与防控效果。据统计,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强对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的综合治理,每年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约20亿元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我市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植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与生物、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异常多变、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普遍提高,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工作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病虫监控预警体系不健全,监测防控任务日益艰巨。气候条件和农业耕作方式变化,使病虫发生规律更加复杂,全球气候异常越来越突出,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几率增加,导致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和复杂。现有的病虫监测、抗性监测和检疫监测设施落后,病虫监测预警能力总体水平不能适应抗灾减灾工作需要。如近年来湘北发现的稻水象甲随时会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农业耕作栽培方式的改变,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2004年,稻曲病在我市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也是监测体系滞后的表现。福寿螺、柑橘溃疡病、水稻细条病、美洲斑潜蝇等重大检疫性和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稻瘟病、小麦赤霉病呈加重流行态势,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虫源基地及其迁飞路径发生新的变化;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致使监测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对常发性病虫突发的应急反应能力脆弱,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任务会更加繁重。常发性害虫大发生频率加快,应急抗灾能力低。近年我市常发性病虫大发生频率加快,危害加剧。稻飞虱在1991—2004年的14年中有8年大发生。水稻二化螟从2000年以来几乎年年大发生,局部地方形成严重灾害。水稻稻瘟病在一些感病品种造成了较大为害。蝗虫、福寿螺发生面积从过去的几万亩扩大到近年来的30多万亩。稻曲病2004年在中、晚稻上发生174万亩,严重的品种红莲优6号病穗率在67%以上,病指达45。随着一些超高产品种的推广、高复种指数、高密度种植以及大肥大水措施的推行,农作物病虫严重发生的风险越来越高,有效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自然灾害多发和单产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任务会更加繁重。由于对农作物病虫害应急反应能力脆弱,以致农作物病虫害在我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惊人。据统计,近10多年来全市每年因生物灾害减产粮食10万吨以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主要自然灾害。
 
三是危险性病虫检疫防疫能力差,国内外植物疫情传入、扩散风险进一步加大。由于检疫检验设备和田间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及时对外来检疫对象采取有效措施,封锁控制难度很大,而且由于封锁控制设施简陋,资金投入又严重不足,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封锁、防控体系。加之病情本身的特性,致使对疫情防控的能力脆弱。福寿螺是我市祁东县上世纪90年代部分农户引进的作为食用螺养殖的贝壳类动物。引进之初,由于引进户对福寿螺的危害及繁殖能力认识不深,导致目前福寿螺已在祁东县稻区迅速扩散蔓延,并发展成了螺害,严重危及了我市农业生态平衡。据2009年6月份祁东县调查统计,全县23个乡镇都发现有福寿螺踪迹,有螺水田面积15万亩以上,受灾水田面积超过5.5万亩。随着今后国际、国内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植物疫情传入、扩散风险进一步加大。
 
四是植保施药机械和手段十分落后,创新植保服务方式势在必行。我市现有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50多万台,这类药械农药利用率不到30%(发达国家达到70%左右),跑、冒、漏、滴十分严重。衡阳市每年农药使用量达6000多吨,每年造成农药浪费惊人,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人民健康影响极大。因此,提高农药利用率不仅是一个严重的植保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环保和社会问题。目前,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方式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植保服务方式面临新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并涌现出大批种田大户,使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的病虫害防治趋向于有组织化的防治方式。同时,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多数农业生产能力较弱,加之病虫害防控的技术性很强,要求提供植保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农产品农药残留隐患突出的地方,改变传统分散的病虫害防治方式日益紧迫,创新植保服务方式势在必行。
 
针对目前我市植保工作的现状,全面实施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作物有害生物和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防控力度,这是新形势下对巩固发展植物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必须尽快把这一项目规划好、建设好。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全省农业发展新形势,结合我市实际,当前和今后植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体系,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植保综合能力建设,不断创新植保,促进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项目,在我市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植保抗灾减灾体系,包括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市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危险病虫检疫防疫体系和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彻底扭转植保体系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抗灾减灾能力脆弱的局面,确保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安全用药水平显著提升,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平均每年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20亿元以上,确保我市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1. 蝗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棉铃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油菜菌核病等粮、棉、油重大病虫防治覆盖率不低于95%,重大病虫的危害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年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基本控制重大危险性检疫对象如稻水象甲、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水稻细条病、福寿螺、扶桑绵粉蚧、美洲斑潜蝇等检疫性病虫害的入侵和危害,控制其传播蔓延,有效开展其他检疫对象封锁、扑灭和防控工作。
 
2. 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准确率5个百分点,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并做好中、长期趋势预报和电视可视预报,提高植保技术入户率。
 
3. 通过植保器械更新换代和施药技术培训等,建立规范化的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减少粮棉作物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提高农药利用率15—20个百分点。
 
4、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1100个,从业人员1.6万人,推广先进担架式机动喷雾器2400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12000台,每天服务能力72万亩,每年完成统防统治面积240万亩。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今后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工作必须努力实现“三大转变”:一是防控重点要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特别是要注重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二是防控策略要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特别是要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三是防控方式要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为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的预防监测和控制扑灭的宏观管理决策能力,急需建立健全全市重大病虫监测预警系统。
 
1.   投资新建5个区域性病虫测报站
 
根据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要求,我市应新建衡阳、耒阳、衡东、衡山、衡阳市城区5个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区域站,系统监测棉铃虫、稻飞虱、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玉米螟、蔬菜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每站建设内容包括:
(1)建实验室、动态演示室、计算机室、仪器室、资料室、标本室等共计900平方米。
(2)购置仪器设备:数码摄像机1台、数码照相机1台、计算机2台、视频采集卡1个、扫描仪1台、自动测报灯1台、病菌孢子捕捉器1台、解剖镜2台、显微镜2台、电子天平2台、光照培养箱2台、人工气候箱2台、病虫系统调查车2辆等。
 
2.   巩固和完善已建的省、市级以上重点病虫测报站
 
对常宁、祁东、衡南、衡阳4个国家优粮工程中区域站及其他省级以上重点测报区域站进行改造和完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改造和完善动态演示室、计算机室、资料室等400平方米。
(2)购置仪器设备:数码摄像机1台、数码照相机1台、视频采集卡1个、扫描仪1台、自动测报仪1台、计算机1台、病虫系统调查车1辆等。
 
3.   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站
 
根据全市农作物布局和病虫发生与防治特点,新建衡南县、衡阳县、珠晖区等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站3个,开展棉铃虫、稻飞虱、稻瘟病等重大病虫以及蔬菜害虫对100—200种农药的抗药性监测。
 
(二)   重大病虫害防控系统建设
 
针对迁飞性、突发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大发生频率增加,损失严重的趋势,为了改变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的控防能力。全市以稻螟虫、稻飞虱、蝗虫、稻瘟病、稻曲病、稻水象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全面推行综合防治和规模化防治。
 
1.   建立稻水象甲、扶桑绵粉蚧、柑橘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阻截带
在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3县区建设稻水象甲、扶桑绵粉蚧、柑橘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阻截带。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土建工程2770m2。包括农药、药械仓库1000m2,办公用房100m2,培训用房200m2,多媒体教室100m2,监测实验室80m2,农药抗性监测室80m2,生测室80m2,仪器设备室80m2,车库200m2,附属用房150m2,养虫及监测100m2,路面硬化300m2,围墙300m2。
(2)购置喷雾机械、监测仪器设备、试验仪器设备、电脑及多媒体培训设备、GPS定位仪、药械运载车、防毒服等932台(件、套)。
 
2. 建立鼠情监测站及鼠害治理示范基地
针对近年来鼠情加重的现状,拟分别建设3个鼠情监测站及鼠害治理示范基地,建设地点包括常宁市、衡阳县、蒸湘区等,每站建设内容包括:
(1)基建300m2;
(2)发生地生境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物资储备等。
 
3. 建立蔬菜病虫无害化防控示范基地
拟在珠晖区、雁峰区、蒸湘区、石鼓区、南岳区5个区建立蔬菜病虫无害化控防示范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示范基地农田设施改造;
(2)相关仪器设备购置;
(3)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
 
4. 建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示范基地
拟在衡南县、衡阳县、祁东县、耒阳市、衡阳市城区建设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内容包括:
(1)培训中心建设1000m2;
(2)仪器设备购置。
 
(三)危险性病虫检疫防疫系统建设
 
1. 植物检疫实验室建设
在引进和调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疫情复杂的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商品粮、棉、油基地和稻水象甲等疫情监控任务重的衡阳市植保植检站,建立植物检疫实验室,在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设立检疫阻截带,配备检测设备、通讯、交通工具,承担区域内检疫检测和检疫执法任务,防止省外危害性检疫病虫传入,封锁控制省内已发生的检疫对象传播蔓延。
 
2. 柑桔无规定疫区建设
柑桔是我市优势农产品之一,耒阳的华脐、祁东的香甜柚、常宁的冰糖橙、衡阳柑、衡南的砂糖橘等都是我市的特色品种,其品质、口感特别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此,建设柑桔无规定疫区意义重大。拟在耒阳市、祁东县、衡阳县、衡南县、常宁市等建立柑桔无规定疫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隔离监测苗圃;
(2)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和检疫病虫防除设备;
(3)开展技术培训等。
 
(三)   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为确保植保功能的发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从源头上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和假冒伪劣农药和施药器械坑农害农,保证农产品和农资的质量,拟用3—5年时间建立健全植保新技术和产品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植保新技术推广连锁服务体系建设
计划建设1个省级连锁配送服务中心,7个主营连锁服务站、200个加盟店。实行统一服务。
 
2. 施药机械更新换代和杀虫灯推广
推广卫士牌手动喷雾器等先进施药机械和喷洒技术,3—5年内全面取代工农-16型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15—20%,同时,全市每年推广担架式机动喷雾器480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2400台以上,多形式开展普及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知识,大力推广生物、环保型农药,减少或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实现产量、质量、效益协调和同步提高。为降低害虫虫口基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菜田、棉田、果园、茶园等应用东方红电子杀虫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每50—60亩装一盏灯,减少化防2—4次。每年推广新型杀虫灯5000盏。
 
四、投资估算及筹资方案
(一)投资概算
 
初步匡算,衡阳市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建设项目总投资 4815万元,其中:
 
1.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2880万元。包括:
(1)新建5个区域性病虫测报站需投资2500万元;
(2)改扩建原有4个省级以上重点区域病虫测报站需投资220万元;
(3)新建5个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站需投资160万元。
 
2. 重大病虫害控防系统建设需投资1100万元。包括:
(1)蝗虫、飞虱、螟虫、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南岳监控站建设500万元;
(2)常宁市、衡阳县、蒸湘区鼠情监测站及鼠害治理示范基地建设200万元;
(3)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蒸湘区、石鼓区蔬菜病虫和南岳茶叶无害化控防示范基地建设200万元;
(4)衡南县、衡阳县、祁东县、耒阳市、衡阳市城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200万元。
 
3. 危险病虫检疫防疫系统建设700万元。包括:
(1)衡阳市植物检疫实验室需400万元;
(2)5个柑桔无规定疫区建设需300万元。
 
4. 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建设135万元。包括:
(1)植保新技术推广连锁服务体系建设需75万元;
(2)施药机械更新换代与杀虫灯推广需60万元。
 
二)筹资方案
 
工程项目总建设期限为5年,即2011至2015年,共需建设资金4815万元,由国家和省财政共同投资解决。其中:申请中央基本建设投资2407.5万元,省级财政配套2407.5万元。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程建设,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的准确率提高,时效性增强,危险性检疫病虫的传入减少,传播速度减缓,重大病虫害防治手段加强,防治效果提高,病虫草鼠害得到有效控制,使粮棉作物产量损失率平均降低到5%以下,2011—2015年间每年将多挽回粮食损失1亿公斤、棉花1万担以上,5年新增总产值达4亿元左右,新增投入与新增产出比在1:8以上。
 
(二)社会效益
 
一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将进一步得到保障,品质和安全性将明显提高;二是危险性病虫封锁控制及农药残留的下降,将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三是重大病虫得到有效控制,消除农民群众的恐虫心理和不良社会影响;四是对稳定减灾抗灾队伍,提高广大植保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五是发展绿色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将有利于人民健康。
 
(三)生态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加强了病虫的监测、检疫工作和防治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技术到位率。同时,通过开发利用高质量施药机械产品,安全准确施药技术和“环保型”农药、生物制剂及天敌昆虫、结合生态控制和防护利用自然天敌,全市每年能降低高毒、长残效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大大减少化学农药对空气、土壤、水源、水域等环境的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效益。
 
 
六、政策措施与组织保障
 
(一)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2010年,农业部决定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个示范县,抓好1000个示范区,扶持1万个示范组织,我市衡南、衡阳、祁东、耒阳、衡东、常宁等县市已纳入其中。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我市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全覆盖。为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持续健康发展,从今年开始,农业部将整合病虫害防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资金,重点对防治药剂、机具购置、技术培训等给予资金补助。今年,我市六县市均获得25—35万元的项目经费。我市将按照“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服务方式合同承包、服务内容档案记录、服务质量全程监控”的要求,积极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这些为该项目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科技支撑:近年来,植保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市植保系统不断加强技术队伍人才建设,以省站为龙心,联合植保教学、科研等单位集体攻关,不断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适应农业新形势和新变化。衡阳市植保植检站参与湖南师大研究的科研课题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由唐春生主持研究的科研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近年来,为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衡阳市植保植检站在城市蔬菜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每个示范区面积均在千亩以上,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通过配置杀虫灯、防虫网、诱虫器等防控设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虫口密度,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展示和发展方式的探索,推荐和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分区域、分作物集成完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安全用药等技术的推广力度,逐步使绿色防控成为提高农药减量控害效果的主导技术。同时,培训一批植保干部、种植大户和农民带头人,让更多的人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术储备制度,为实施该项目注入了强大技术动力。
 
(三)组织管理:为了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生物入侵防治项目的实施管理,市农业局拟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植保工作的副局长任组长、市计财科、植保站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市植保植检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的上下左右衔接,资金到位及计划与实施管理。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