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极端气象灾害防御与研究
2010-03-16 10:04:53 作者:admin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进一步加强极端气象灾害防御与研究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2009-04-03 09:00:00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主委龙国键,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副主委赖明勇联名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极端气象灾害防御与研究的建议》的大会书面发言,发言对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目前在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进一步加强极端气象灾害防御与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气象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对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极端气象事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考虑到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则损失更为严重。
1995年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1000亿元。
1998年长江流域大范围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98亿元。
2006年7月,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横扫中国南方七省(区)。14日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在福建霞浦登陆,之后深入内陆历时5天。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7省(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山洪和山地灾害。 “碧利斯”共导致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7省(区)300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43人,直接经济损失348.29亿元。人员伤亡为近10年单个热带气旋之最。
2006年8月10日,百年一遇超强台风“桑美”登陆中国。 “桑美”在浙江苍南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米/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一个台风。
2007年8月,超强台风“圣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7级以上(65米/秒),台风7级风圈半径400公里,台风10级风圈半径180公里。19日2时,“圣帕”在福建登陆影响。
“圣帕”与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比较, “圣帕”风速更快、风圈半径更大、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与2006年“碧利斯”相比,移动路径相似,但影响时间更长,降雨总量更大。
2007年8月22日17时统计,“圣帕”造成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5省811.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9人,失踪8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7.1亿元。
2007年的严重秋旱,农业生产、城市供水、河流水质、水力发电、航运交通等造成严重威胁。
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中国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据2008年2月12日统计)此次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单在湖南,因灾死亡1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80多亿元。
2009年春初,中国北方严重干旱,其中河南安徽山西山东4省为特大干旱。全国作物受旱最大面积(2009年2月7日,高峰)为1.61亿亩。部分受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由此可见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要高度重视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二、目前在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科学技术研究方面
因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个例少,形成机理尚不清楚,对其研究非常欠缺,预测预报准确率低,这是世界性难题;实时监测系统不完善,科学的监测手段和先进的监测设施设备非常缺乏,因而第一手科学数据很不完善;灾害评估(包括预评估、实时动态评估、综合评估)研究工作尚属起步阶段,灾害评估业务尚未开展;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技术(措施)体系不全面、不系统,针对性还不强等。
2、管理与实施方面
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响应等)系统不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执行力不够;民众灾害防御知识缺乏。
3、设施设备系统建设方面
气象观测(监测)仪器与世界同类先进产品比较,其观测(监测)精度存在明显差距,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监测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防灾救灾应急设施设备落后。
三、进一步加强极端气象灾害防御与研究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还多次就防御气象灾害工作作出了明确批示。
据悉湖南省非常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继支持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之后,2008年又支持启动了湖南省第一个涉及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极端气象灾害预警评估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加强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与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大事。
1、加强对极端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建议由国家科技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气象、农业、林业、交通、电力等多部门、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跨领域的专家开展合作研究,集中科学攻关,争取在极端气象灾害的形成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评估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在防灾避灾减灾救灾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为增强预报预测和服务能力,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提高预测预报服务时效和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开展极端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预评估业务;指导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2、重视和加强极端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工程建设。
极端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工程,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和加快建设。一是综合观测(监测)系统建设,按照相关国际组织提出的标准要求,加快制定我国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计观测网点布局,增加相关科学要素的观测,加强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重点系统(如:交通大动脉、国家电网系统、骨干通信枢纽等)和重点行业的观测网点;二是应急(指挥、响应等)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加快推进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施行;加强与交通、铁道、民政、民航、电力、安监等多部门的联动;尽早完成分灾种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流程的制定;建立健全气象应急预案库。加快建设气象与各部门的响应网络系统。三是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发布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12121、96121预警发布系统。要做好中国气象频道落地接收工作。利用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发布预警信息。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
3、加强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提升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2008年初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电力、交通、农业等造成严重影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一些地区的电网、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等设计标准难以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可行性报告应该作为项目建设开工必备条件。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4、加强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民众对气象灾害的科学认识和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升民众防灾避灾、自救互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