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

2010-03-09 00:26:12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怎么看待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
 
2007-12-04
 
 
  我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如此,国内外仍然存在着对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忧。  
  事实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为基础,以涉及食品安全要求的技术标准等法规为主体,以地方各级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规章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同时,已经建立了食品安全的政府机构分段监管体系。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对食品安全承担着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及牵头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我国检验检测体系在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范围覆盖全国37个大中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36个城市的畜产品“瘦肉精”和22个城市的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覆盖54种消费量较大的食品中常见的61种化学污染物和多种致病菌监测。我国对依法查处的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加工企业,采取及时向社会公示、责令生产经营者停售和追回的措施。对于上市的初级农产品和食品加工还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食品生产企业只有获得由当地质检部门发放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我国对出口食品许可管理则更加严格。为调动生产者关注食品安全的积极性,我国还建立了食品安全的认证体系,促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2007年,我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品”产地经过认证的土地达5亿亩左右。 
  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我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明显减少。全国食品安全的抽样合格率已由2001年的60.3%上升到2006年的77.9%。近几年我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我国对美出口食品的平均合格率高于同期美国对华出口食品的合格率。   
  客观分析消费者的心存疑虑 
  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见成效,然而,消费者对食品不安全风险的实际感受没有相应降低,这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当今世界,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源不断增加,人们对食品不安全风险的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现代农业生产对化学投入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污染物不断增多,都使食品不安全风险上升。我国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多数为小作坊、小企业。他们对食品卫生安全比较漠视,往往又在政府监管之外。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在情理之中。 
  尽管食品安全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时间较短。如我国在2001年才提出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尽管各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发达国家的保障水平相对较高,但总体上看,还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大型企业品牌价值高,降低食品不安全风险意识相对较强。而多数小型企业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则缺乏自律。国际上,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美国等西方国家甚至还通过提高食品进口的安全保障水平,达到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的目的。加大对他国食品不安全风险的渲染,也可能是西方国家某些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加出口而采用的技法。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家禽养殖周期由过去的200天缩短到40天,一些老百姓误以为是使用激素促成的。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有限性,给不安全食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机会;同时,一旦出现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就会加剧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  
  降低食品不安全风险的对策  
  为恢复国内外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监管、食品生产和消费之间形成推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提高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全面控制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打击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假冒伪劣行为,规范食品流通经营秩序。 
  ■要增强食品不安全风险意识。必须开展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尤其要加强对一些高风险的食品消费进行评估。高污染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小作坊加工的食品、地摊经营的食品等应成为评估的重点。  
  ■要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食品不安全源危害健康的宣传;强化信息披露管理,由合法的机构定期公布食品安全状况,及时提示消费者应注意的食品不安全风险源,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坚决杜绝消费高风险食品,科学对待食品不安全的恶性事件。 
  ■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在分段监管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强化综合监管职能,做到统一协调、权责明晰。 
  ■要引入市场机制,让食品安全的风险状况成为影响食品需求及其价格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食品安全具有隐蔽性。为引起食品生产者重视食品安全性,需要加强认证工作,建立可追溯制度,做好日常监测,及时公示信息,发挥品牌效应,便于消费者辨别。当消费者把安全性作为食品需求的优先决策因素时,政府监管、食品生产和消费三者之间就形成了推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农村所)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