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十一五”规划
2010-02-28 12:01:14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
“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二○○五年九月
目 录
一、基本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二)重大病虫害控防系统建设
(三)危险病虫检疫防疫系统建设
(四)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四、投资估算及筹资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筹资方案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六、政策措施与组织保障
附件: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湖南是农业大省,粮、棉、油、糖、菜、果、茶、烟等主要农产品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前茅,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植物保护历来是我省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科技领域和重要的措施环节,对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重大作用。从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全面分析我省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编制了《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一、基本现状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省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证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棉等作物稳定增产,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省、地、县三级均建立了植保植检站,中央和地方联合投资已建设了1个省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控分中心,1个省级农作物检疫实验室和39个省级以上重点区域性病虫测报站,初步形成了省、地、县三级植保服务体系,开展了植保行政管理、科技推广、科技攻关、专业服务,并在开发应用稻、棉、柑桔、蔬菜等主要病虫监测及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方面,获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提高了植保工作的科技含量,推进了植保科技进步。与此同时,全省认真宣传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开展检疫普查、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疫情控防,发挥了“把关、服务”的功能;加强了农药使用管理对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近年来全省通过加强对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的综合治理,每年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我省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病虫监控预警体系不健全。现有的病虫监测、抗性监测和检疫监测设施落后,病虫监测预警能力总体水平不能适应抗灾减灾工作需要。病虫发现时,已经发生较大面积,如近年发现的稻水象甲、V脊菱蜡蝉、大果实蝇等重大检疫性和危险性病虫,发现时,面积已达几万至几十万亩,给我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2004年,稻曲病在我省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也是监测体系滞后的表现。
二是对常发性病虫突发的应急反应能力脆弱。缺乏对常发性害虫大面积突发如稻螟虫、稻飞虱、棉铃虫、蝗虫以及流行性病害如稻瘟病等应急防治配套设施和大面积防治机械,应急抗灾能力低。近年我省常发性病虫大发生频率增加,危害加剧。稻飞虱在1991—2004年的14年中有8年大发生。水稻二化螟从2000年以来几乎年年大发生,局部地方形成严重灾害。水稻稻瘟病在一些感病品种上年年造成较大为害。蝗虫发生面积从过去的50万亩扩大到近年来的200—300万亩,严重危害区域从10来个县扩展到25—30个县。稻曲病2004年在中、晚稻上发生950万亩,严重的病穗率在90%以上,病粒率达50%。由于对农作物病虫害应急反应能力脆弱,以致农作物病虫害在我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据统计,近10多年来全省每年因生物灾害仅粮食减产100万吨以上,每年主要农作物减产减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已超过水灾(年均89.25亿元)、旱灾(年均29.47亿元)而跃升为第一大农业自然灾害。
三是危险性病虫检疫防疫能力差。由于检疫检验设备和田间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及时对外来检疫对象采取有效措施,封锁控制难度很大,而且由于封锁控制设施简陋,资金投入又严重不足,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封锁、控防体系。加之病情本身的特性,致使对疫情控防的能力脆弱。稻水象甲2001年在株洲县平山乡最先被发现后,已由当时的3个乡(镇)1390余亩扩散蔓延到目前的6个市18个县(市、区)124个乡(镇),发生面积近100万亩(含公共地35万亩),比4年前增加了700多倍。柑橘大果实蝇五、六十年代仅局限于湘西局部地方,现已扩散到6个市(州)27个县240个乡镇,面积达11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亿余元。黄花菜V脊菱蜡蝉最先于1999年在邵东县发现,2001年发生面积仅6000多亩,涉及2个乡镇,现已扩散蔓延到邵东、邵阳2个县33个乡镇的11万余亩黄花菜和玉竹、百合、白术等中药材,造成毁园近万亩,年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四是植保施药机械和手段十分落后。我省现有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500多万台,这类药械农药利用率不到30%(发达国家达到70%左右),跑、冒、漏、滴十分严重。湖南是全国农药使用量第一大省,每年农药使用量达6万多吨,每年造成农药浪费4.5万吨,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人民健康影响极大。因此,提高农药利用率不仅是一个严重的植保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环保和社会问题。
因此,针对目前我省植保工作的现状,全面实施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作物有害生物和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控防力度,这是新形势下对巩固发展植物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必须尽快把这一工程规划好、建设好。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农业发展新形势,结合我省实际,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利用基础、填平补缺、优化提高”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提高对稻螟虫、稻飞虱、蝗虫、稻瘟病、棉铃虫等主要常发性病虫和稻水象甲、柑桔大果实蝇、V脊菱蜡蝉、红火蚁等危险性检疫对象的预防监测和控制扑灭能力,全面提高农业抗御病虫害的总体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治”工程,在我省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植保抗灾减灾体系,包括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危险病虫检疫防疫体系和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彻底扭转植保体系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抗灾减灾能力脆弱的局面,大幅度地减少病虫草鼠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达到控害、保产、增收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平均每年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200亿元以上,具体目标如下:
1. 将蝗虫、稻飞虱、螟虫、棉铃虫、稻瘟病、纹枯病、油菜菌核病等粮、棉、油重大病虫的危害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年产量损失控制在3%以下。基本控制重大危险性检疫对象如稻水象甲、柑橘大果实蝇、V脊菱蜡蝉、红火蚁等的危害,控制其传播蔓延,有效开展其他检疫对象封锁、扑灭和控防工作。
2. 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准确率5个百分点,并做好中、长期趋势预报和电视可视预报。
3. 通过植保器械更新换代和施药技术培训等,建立规范化的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减少粮棉作物高毒农药用量30%以上,提高农药利用率15—20个百分点。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为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的预防监测和控制扑灭的宏观管理决策能力,急需建立健全全省重大病虫监测预警系统。
1. 投资新建25个区域性病虫测报站
根据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要求,我省应新建鼎城区、邵东县等25个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区域站,系统监测棉铃虫、稻飞虱、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每站建设内容包括:
(1)建实验室、动态演示室、计算机室、仪器室、资料室、标本室等共计900平方米。
(2)购置仪器设备:数码摄像机1台、数码照相机1台、计算机2台、视频采集卡1个、扫描仪1台、自动测报灯1台、病菌孢子捕捉器1台、解剖镜2台、显微镜2台、电子天平2台、光照培养箱2台、人工气候箱2台、病虫系统调查车2辆等。
2. 巩固和完善已建的省级以上重点病虫测报站
对39个国家优粮工程中区域站及其他省级以上重点测报区域站进行改造和完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改造和完善动态演示室、计算机室、资料室等400平方米。
(2)购置仪器设备:数码摄像机1台、数码照相机1台、视频采集卡1个、扫描仪1台、自动测报站1台(有8站已购)、计算机1台、病虫系统调查车1辆等。
3. 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站
根据全省农作物布局和病虫发生与防治特点,新建娄底市、岳阳市、洞口县、湘潭市、永定区等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站5个,开展棉铃虫、稻飞虱、稻瘟病等重大病虫以及蔬菜害虫对100—200种农药的抗药性监测。
(二)重大病虫害控防系统建设
针对迁飞性、突发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大发生频率增加,损失严重的趋势,为了改变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的控防能力。全省以稻螟虫、稻飞虱、蝗虫、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全面推行综合防治和规模化防治。
1. 建立稻螟虫、稻飞虱、蝗虫、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站
分别在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株洲、祁东、耒阳、南县湘阴、安化、安乡等市、县建设11个针对对蝗虫、飞虱、螟虫、棉铃虫等重大害虫的应急防治。每站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土建工程2770m2。包括农药、药械仓库1000m2,办公用房100m2,培训用房200m2,多媒体教室100m2,监测实验室80m2,农药抗性监测室80m2,生测室80m2,仪器设备室80m2,车库200m2,附属用房150m2,养虫及监测100m2,路面硬化300m2,围墙300m2。
(2)购置喷雾机械、监测仪器设备、试验仪器设备、电脑及多媒体培训设备、GPS定位仪、药械运载车、防毒服等932台(件、套)。
2. 建立鼠情监测站及鼠害治理示范基地
针对近年来鼠情加重的现状,拟分别建设10个鼠情监测站及鼠害治理示范基地,建设地点包括辰溪县、常宁市、赫山区、攸县、鼎城区、湘西州、宁乡县、华容县、石门县、隆回县等,每站建设内容包括:
(1)基建1000m2;
(2)发生地生境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物资储备等。
3. 建立蔬菜病虫无害化控防示范基地
拟在长沙、衡阳、岳阳、株洲、邵阳5个大中城市建立蔬菜病虫无害化控防示范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示范基地农田设施改造;
(2)相关仪器设备购置;
(3)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
4. 建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IPM培训示范基地
拟在宁乡、湘阴、攸县、长沙、石门5县(市)建设农作物重大病虫害IPM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内容包括:
(1)培训中心建设1000m2;
(2)仪器设备购置。
(三)危险性病虫检疫防疫系统建设
1. 植物检疫实验室建设
在引进和调运种苗多的地区、良种繁育基地、疫情复杂的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商品粮、棉、油基地和稻水象甲等疫情控制任务重的地区,建立株洲市、邵阳市、祁阳县、邵东县、宁乡县、宜章县、辰溪县、苏仙区、云溪区、龙山县等10个植物检疫实验室,配备检测设备、通讯、交通工具,承担区域内检疫检测和检疫执法任务,防止国外危害性检疫病虫传入,封锁控制国内已发生的检疫对象传播蔓延。
2. 柑桔无规定疫区建设
柑桔是我省优势农产品之一,湘南的脐橙、江永的香柚、永兴的冰糖橙、洪江的无核椪柑等都是我省的特色品种,其品质、口感特别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其产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因此,建设柑桔无规定疫区意义重大。拟在江永县、洪江市、永兴县、石门县、慈利县、新宁县、洞口县、桃源县、安仁县等建立柑桔无规定疫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隔离监测苗圃;
(2)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和检疫病虫防除设备;
(3)开展技术培训等。
(四)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为确保植保功能的发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从源头上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和假冒伪劣农药和施药器械坑农害农,保证农产品和农资的质量,拟用3—5年时间建立健全植保新技术和产品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植保新技术推广连锁服务体系建设
计划建设1个省级连锁配送服务中心,9个主营连锁服务站、20个加盟店。实行统一服务。
2. 施药机械更新换代和杀虫灯推广
推广卫士牌手动喷雾器等先进施药机械和喷洒技术,3—5年内全面取代工农-16型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15—20%,同时,全省每年推广WS—16型喷雾器50万台以上,多形式开展普及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知识,大力推广生物、环保型农药,减少或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实现产量、质量、效益协调和同步提高。为降低害虫虫口基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菜田、棉田、果园、茶园等应用东方红电子杀虫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每50—60亩装一盏灯,减少化防2—4次。每年推广新型杀虫灯5万盏。
四、投资估算及筹资方案
(一)投资概算
初步匡算,湖南农作物病虫害与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建设工程总投资3.295亿元,其中:
1.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15100万元,包括:
(1)新建25个区域性病虫测报站需投资12500万元;
(2)改扩建原有39个省级以上重点区域病虫测报站需投资2200万元;
(3)新建5个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站需投资400万元。
2. 重大病虫害控防系统建设需投资9500万元。包括:
(1)蝗虫、飞虱、螟虫、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站建设5500万元;
(2)鼠情监测站及鼠害治理示范基地建设2000万元;
(3)大中城市蔬菜病虫无害化控防示范基地建设1000万元;
(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IPM培训示范基地建设1000万元。
3. 危险病虫检疫防疫系统建设7000万元,包括:
(1)10个植物检疫实验室需4000万元;
(2)10个柑桔无规定疫区建设需3000万元。
4. 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建设1350万元。包括:
(1)植保新技术推广连锁服务体系建设需750万元;
(2)施药机械更新换代与杀虫灯推广需600万元;
(二)筹资方案
工程项目总建设期限为5年,即2006至2010年,共需建设资金3.295亿元,由国家和省财政共同投资解决。其中:申请中央基本建设投资1.6475亿元,我省地方财政配套1.6475亿元。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程建设,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的准确率提高,时效性增强,危险性检疫病虫的传入减少,传播速度减缓,重大病虫害防治手段加强,防治效果提高,病虫草鼠害得到有效控制,使粮棉作物产量损失率平均由目前的5%以上降低到3%以下,2006—2010年间每年将多挽回粮食损失10亿公斤、棉花10万担以上,5年新增总产值达40亿元左右,新增投入与新增产出比在1:12以上。
(二)社会效益
一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将进一步得到保障,品质和安全性将明显提高;二是危险性病虫封锁控制及农药残留的下降,将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三是重大病虫得到有效控制,消除农民群众的恐虫心理和不良社会影响;四是对稳定减灾抗灾队伍,提高广大植保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五是发展绿色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将有利于人民健康。
(三)生态效益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加强了病虫的监测、检疫工作和防治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技术到位率。同时,通过开发利用高质量施药机械产品,安全准确施药技术和“环保型”农药、生物制剂及天敌昆虫、结合生态控制和防护利用自然天敌,全省每年能降低高毒、长残效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大大减少化学农药对空气、土壤、水源、水域等环境的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效益。
六、政策措施与组织保障
(一)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个“一号”文件是实施“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程”的政策基础。农业部全面部署的“建设农业七大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保障”,其中要求搞好动植物保护体系是该工程的政策保障。
(二)科技支撑:近年来,植保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省植保系统不断加强技术队伍人才建设,以省站为中心,联合植保教学、科研等单位集体攻关,不断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带领全省植保系统适应农业新形势和新变化。省植保植检站主持研究的科研课题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已鉴定的2项,另有3项正在研究中。努力进行科技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术储备制度,是实施该工程强大技术动力。
(三)组织管理:为了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程的实施管理,省农业厅拟成立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植保工作的副厅长任组长、厅计财处、植保站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省植保植检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的上下左右衔接,资金到位及计划与实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