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
2010-02-23 18:14:28 作者: 隆旺夫 来源: 新邵县农业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
新邵县农业局 隆旺夫(422900)
近年来,南方冬天气温偏高,有些地区没有明显的冰冻天气,二化螟越冬基数增大,加上杂交中稻等桥梁田的增加,以及晚稻免耕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等原因,二化螟危害呈上升趋势。二化螟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危害,使叶鞘和叶片枯黄而死;幼虫二龄以后,分散转株蛀茎危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孕穗死亡,抽穗期造成白穗。二化螟由于越冬场所不同,发生时间不一致,危害高峰期次数多,危害时间长,而且一旦钻心危害,其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增大。防治水稻二化螟,要弄清其发生规律,讲究防治策略。
狠治第1代 二化螟在双季稻区一般发生4代,其中第2代和第4代分别发生于早稻和晚稻破口期到抽穗期前后,因而易形成白穗,造成的损失较大。鉴于二化螟耐低温能力强,越冬场所多,幼虫具有迁徙的习性,不易被淹死或冻死,越冬死亡率低,所以历年第1代二化螟发生量大,产卵于早稻秧田或本田后,存活率高,加之第1代二化螟正碰上早稻分蘖期,叶鞘包裹松驰,故危害较重。只要压住了第1代二化螟,既可保护早稻的安全生长,又可有效地减少第2代乃至第3代(第3代由于气温高,发生量减少)和第4代二化螟的发生。防治第1代二化螟幼虫的有利条件是:由于气温较低,低龄幼虫发育比较缓慢,初龄幼虫集中在叶鞘危害的时间较长(约为7天~10天),之后才转为钻心,可抓住时间施药防治。第1代二化螟发生和危害不一致,发生早的第1代二化螟幼虫常危害秧苗,要做到带药下大田,在移栽前对秧苗喷施对口农药。用于插三熟制早稻田的迟插秧,要注意在秧田期施药挑治二化螟。根据第1代二化螟发生进度预报,尤其是调查枯鞘情况,重点抓住早稻分蘖期防治好第1代二化螟幼虫。
确定重点,进行挑治 二化螟成虫产卵有选择性,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中,以分蘖期或孕穗期叶色浓郁,易招引成虫产卵,而且蚁螟容易侵入和成活,以后转株危害。各类水稻中,又以稀植、秆高、茎粗、叶片宽大的杂交稻最易诱蛾产卵。由于成虫的趋光性,靠近屋前屋后的稻田在夜晚灯光的诱导下,二化螟产卵多,危害相对较重。土壤缺水的田,幼虫不但提早转株,而且转株次数多,导致一虫多害的现象增加。对以上类型的早稻田要考虑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具体根据水稻枯鞘率而定,第1代和第3代枯鞘率达5%~8%,第2代和第4代枯鞘率达2%~4%时,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
适时用药 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稻蔸和稻草。由于季节和温度不同,二化螟化蛹和羽化的进度也不同,以稻蔸的最早,稻草的次之。稻蔸和稻草中越冬虫蛹羽化时间前后可以相差10天~15天。由于成虫产卵孵化成幼虫一般有二三个高峰期,因而一代内发生次数多,所以农民反映用药后又有发生和危害,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在同一区域内不同高峰期之间幼虫孵化时间前后相差可能有15天左右,但就某一丘田或某一类型田幼虫盛孵期,只有一个主要高峰期。第1代二化螟幼虫孵出后,在叶鞘内群集危害时间有7天~10天,引起叶片发黄,这时很容易发现和防治,如果转为钻心后就难以防治。因此,对于分蘖期的危害,要抓住枯鞘期用药;对于孕穗期,当早稻和晚稻危害团达100个左右,中稻危害团达50个~60个,就要及时防治,以防二化螟危害引起白穗。
选用对口农药 不少农友反映防治二化螟的效果不好,除防治适期没有抓住外,还与长期使用甲胺磷和三唑磷等农药进行防治,害虫已产生抗药性有关。因此,要及时更换农药,选择有效的对口农药进行防治。国家全面禁用甲胺磷等5种农药后,防治二化螟的替代农药有锐劲特(又名氟虫腈)、阿维菌素、三唑磷(易诱发稻飞虱大发生)和敌百虫等。其中以锐劲特为首选农药。这是因为锐劲特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防治二化螟的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可以兼治多种害虫,还可刺激水稻生长,但其缺点是药效较慢。要抓住二化螟幼虫盛孵期或刚枯鞘时用药。每667平方米用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30毫升~40毫升对水40公斤~50公斤喷雾。如果在水稻枯鞘后用药,可与敌百虫或三唑磷混用,这样可取长补短,弥补锐劲特药效慢的缺点,效果更好。使用锐劲特,还要注意与阿维菌素、三唑磷等对口农药轮换或交替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如果使用阿维菌素防治水稻二化螟,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3000倍液,均匀喷雾。如使用阿维菌素复配剂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