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设计
2010-02-23 08:36:08 作者:危长宽 来源:湖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管理站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设计
湖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管理站 危长宽(410005)
一、实地踏查,统筹规划
1.科学选址 一是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二是农民群众有迫切要求。三是有利于示范。要选择在交通方便,便于参观的地方,充分发挥其示范效果。四是便于管理。示范区离县城距离一般应在20公里内,以利主管部门各项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和管理。
2.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是弄清三水(洪水、地下水、灌溉水)的来源与去向,为确定沟渠类型、分布、去向提供依据。二是弄清地下水位高低与障碍层次部位,为确定改造措施与沟渠深度提供依据。三是认真听取项目区干群对工程建设的建议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工程的实用性和生产性。
3.整体规划 项目区各项建设要统筹安排,综合规划。在进行标准粮田建设工程规划时,应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对项目区山、水、田、林、路、庄及农业新技术应用进行统一的规划、治理。不能一次性实施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都要纳入规划设计方案中,根据财力、物力等条件分期分批实施。一定要避免每建设1次,就将原有工程打烂重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作法,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减少浪费。
二、田间工程布置与设计
1、排洪排涝工程 主要通过建立的截流撇洪沟来实现,其中截流沟布于山田交接地带,将洪水引向河流,撇洪沟布于农田中,将洪水引入低地或河流,一般一个项目区,两沟不重复设置。根据其地形,截流撇洪沟作以下布局。①冲垅田。截流撇洪沟布置于两侧农田与山脚交接带或主要洪水源山体一侧,属后一种情况时,可通过农田加横向沟,以引导另一侧洪水入沟。冲垅中有溪沟时,则应拉直、疏通、清淤、硬化,确保排洪泄洪效果。②梯田或坡田。截流撇洪沟布置于农田以上山体,呈水平带状,将洪水导入沟港、河流。③河流阶地农田。除布置拦截山洪的截流撇洪沟外,还应辟建垂直于沟与河流,并通过阶地农田的导洪(渍)沟。对于河流上涨的洪水危害,则应通过疏通河道、加固河堤、植树种草等措施排除。④平田。除疏通、加深沟港、河道外,撇洪沟可与排水沟合二为一,即依排水沟走向布局。⑤湖区农田。主要防治措施是消除渗漏隐患,加固加高堤垸,同时配套电排设施,排除农田渍水。
截流撇洪沟按10年一遇3日最大暴雨设计其宽深和配置机电排水设施,确保山丘区洪水不淹田,湖平区3日内能排除渍水。
2.排渍治潜工程 排除或降低地下水,是消除土壤内部障碍因素、提高地力、增产增收最核心的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通过建排水沟来实现这一目标。在项目区凡是农田田面与田间沟港及周边河流常水位(一般指夏季河流正常水位)之高差小于1米的,均应新建或改建排水沟。根据其地下水类型,排水沟的布局有所不同。①由冷浸形成的地下水。排水沟布局以切断冷浸水源为主,地形为冲谷,排水沟以环山沟或布置于主要冷水源一侧;若开中心排水沟,应在沟上端和相关地段开横向截冷水支排沟,或在主要冷浸部位垂直于中心排水沟开导冷水支排沟。地形为阶地时,排水沟则布置于伴山体一侧的冷水源带上,并于该沟与河流之间垂直开横向排水沟,将地下水排入溪河。②低洼地带积聚的地下水。农田地形低平,地下水积聚,形成滂泥田、烂泥田、烂湖田、青泥田等潜育性低产田。有地下水来源的,排水沟布局仍应把切断地下水源放在首位;无明显地下水来源的,排水沟应通过主要滂泥地带,面积大的平区与垅田区,形成主、支排水沟正交的格网式布局。③由农田间沟、港淤塞或蓄水而抬高的地下水。应结合疏通沟、港、河道,改善灌溉系统,降低河床布置排水沟,一般情况下排水沟可与沟、港合为一沟,对局部农田积水,加设垂直支沟排除。④由库、塘、渠道渗漏形成的地下水。沟的布局在不影响水利设施前提下,约平行于库、塘堤坝,安排切断冷水源的排水沟,并将水导入主排水沟。有坡降的农区,可将水导入灌溉沟,以灌溉下部农田。
排水沟的间隔根据土壤沙黏程度而定,掌握在80米~100米,一般黏性土间距为80米,沙性土间距为100米。单纯用于排地下水的排水沟其宽度内空控制在45厘米~60厘米,横断面为矩形,防止沟渠太宽或采用梯形沟,占用较多的农田。根据其土壤潜育程度和部位确定排水沟的深度:低位(潜育层出现在60厘米以下)潜育,排水沟沟底距田面以下1.5米;中位(潜育层出现在30厘米~60厘米)潜育,排水沟沟底距田面以下1.2米~1.5米;上位(潜育层出现在30厘米内)潜育和青隔类型稻田或田面与沟港河流常水位之差小于1米的,排水沟沟底距田面1米~1.2米。
除滂眼导浸或山边,库、塘边冷浸水截流外,一般不作支排沟布置,导浸或截冷沟均可采用埋设暗管的形式完成,其埋没度比主排水沟高10厘米,并与其联通。明排水沟就地取材,采用混凝土材料或块石砌建。其中混凝土材料沟墙厚度不小于10厘米,块石材料沟墙厚度不小于30厘米。不管何种排水沟,在靠近沟底部均实行干砌或留孔,确保地下水的外流。
3.田间灌溉工程 灌溉沟布局以与排水沟相邻较好。工程建设中应根据灌溉水源特点,完善配套引水设施。①灌溉水源高于农田。建好导水渠,将水导入灌溉沟就行。②灌溉水低于农田。这是湖平区普遍存在的灌溉水源形式,一般借助抽水设施,进行灌溉。如果在山丘区,也有灌溉水低于农田的状况,其解决办法是抽水灌溉。邵阳七里山项目区在灌溉沟之上架设一条高2米左右的导水沟,将抽上来的水输送到农田上部,进入灌溉沟,再从上至下进行灌溉,为一种成功尝试。③灌溉水与农田基本持平。这种形式普遍存在于广大山丘平原,通过沿途拦坝、设坎,将水位提高到略高于田面进行灌溉。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灌溉形式,在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应实现排灌分家。其解决办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水源及沟的源头建蓄水池,提高水位,配套灌溉沟专设的灌溉。④灌溉水缺乏。应千方百计解决水源,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安化大桥项目区既有地势低洼的积水稻田,又有位置较高的缺水稻田,除开沟排水外,还在溪河上建坝拦水,开了1条2000多米的引水渠,使项目区灌排自如。此外,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实行辟旱种植等措施,缓解季节性干旱缺水矛盾。
灌溉沟以半天之内能灌溉1次项目区所有农田为设计依据,一般深、宽各为20厘米~25厘米,坡降大,水流速度快,灌沟宜窄,坡降小,水流速度慢,灌沟稍宽。灌溉沟底位置是设计的关键,在标准粮田建设中必须根除灌溉沟底低于田面的设计,以利灌溉。灌溉沟一律采用混凝土材料砌建,伴排水沟和农田一侧的沟坎宽各为10厘米。
4.土地平整工程 凡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的,首先就要从长远目标出发,高标准、严格按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田块形状一律设置为长方形,单丘田块面积为2300平方米左右。考虑到今后发展大中型机耕,一般不对田埂进行硬化(或采用隔丘硬化的方法),但应确保紧实、坚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实行挖高填低和田园化建设之前,严格实行将农田15厘米~20厘米的耕作土层推向一边堆积,待土地平整后,将耕层土壤回复到田面。
5.质地改良工程 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若存在土壤质地过黏或者过沙的障碍因素,应纳入整体规划建设中,进行改良。改良土壤质地的主要措施就是掺沙客土,其中掺沙针对黏性土壤而言,客土针对沙性土壤而言。一般河沙淤泥(河洲或湖洲土)可作为改黏材料,第四纪红色黏土可作为改沙材料。实现土壤3份沙7份泥或4份沙6份泥的标准,掺入的沙、土厚度一般在三四厘米,计重量为每667平方米3万公斤。掺入的沙、土均匀覆盖于田面,通过2次以上翻田与耘田,使土壤基本均匀,第1次浅耕,10厘米左右,第2次深耕14厘米~18厘米。
6.污染耕地修复工程 对存在自然矿毒和“三废”污染的项目区,应采取排污措施,其工程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切断污染源。当找准污染源后,通过开沟、设堵等工程,将污染物撇开或采取化学、生物措施消除其毒性。二是引清洁水灌溉。即引用无污染的清洁水灌溉农田。必要时,在项目区附近选择无污染的地段修建小型库、塘蓄水,灌溉农田。既解决灌溉水源问题,又通过旱水轮作和选用非食用作物等措施,逐渐降低污染程度。三是掺入客土。即客入土壤每667平方米5万公斤左右,降低有毒物质含量。
7.田间道路工程 配建完善的田间道路和机耕道是标准粮田建设必须的工程。一般每隔200米建一条小型机耕道,宽三四米,伴排水沟而建,可进入两侧农田各100米距离。为了便于机械出入农田,每丘农田选择边角建立硬化的倾斜面等设施。按每隔1000米距离建立中型机耕道,宽度四五米。
三、“三沟配套”与“排灌分家”要求
总的要求是“三沟配套,排灌分家”,所谓三沟配套就是截流撇洪沟、排水沟与灌溉沟配套。排灌分家包括2方面,一是整个农田区的排灌分家,通过分别独立存在的排水沟与灌溉沟来实现。二是每一丘农田的排灌分家,即每一丘农田的田面排水与灌水分别为2个口子。在田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操作中,可以合为一沟的有2种形式:一是引灌沟(农渠)可以与截流撇洪沟合为一沟,洪水期用于排水,需水期用于灌溉。二是排水沟可以与截流撇洪沟合为一沟,而排水沟与灌溉沟必需分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