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

2010-02-22 17:25:14 作者: 蒋志雄 来源:会同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
 
会同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蒋志雄(418300)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在山区杂交中稻、一季晚稻上危害逐年加重。由于该病症状与杂株相似,给杂交稻生产和产量造成很大影响。一般发病田块损失10%~30%,严重田块损失达50%~80%,有的甚至绝收。
 
   1.发病症状 苗期发病,新叶生长缓慢,叶片短阔、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心。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表现发病症状,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矮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杂株叶片无变宽、变阔和色条变化。
 
   2.发生特点 带毒灰飞虱从田边禾本科等杂草迁入水稻秧田和本田传播病害。1叶龄~7叶龄是水稻易感病期,拔节后抗病性逐渐增强。水稻感病后要经过13天~24天的潜伏期后,才表现症状。病害流行的迟、早,发生程度与灰飞虱在水稻上危害出现的迟、早和密度大、小呈正相关。一般在做过秧苗的田块或靠近做秧苗的田块发病严重。病株田间分布呈团状、片状、块状或人为移栽成的条形、线形状,与杂交稻种性不纯出现的满天星均匀分布有明显的区别。
 
   3.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选择没有发过病的稻田集中育秧,播种前做好田间四周杂草清除和灰飞虱的防治工作,适当增加杂交稻播种量和田间秧苗密度,改插单本为插双本,减少发病几率,减轻危害。中稻插后20天内,一季稻插后15天内,及时拔除本田病株,并就地入泥深埋,适施速效肥,利用杂交稻分蘖势强的特点,减少损失。②化学防治。中稻秧苗3叶龄~5叶龄或每平方米有灰飞虱成虫10只开始防治,防治一二次,间隔5天~7天。一季晚稻秧苗一二叶龄或每平方米有灰飞虱成虫5只开始防治,共防治3次~5次,间隔3天~5天,并做到带药下田。中、晚稻本田插后5天~8天,或中稻每蔸平均有灰飞虱成虫3只,一季晚稻每蔸平均有灰飞虱成虫1只开始防治,防治一二次,间隔5天~7天。每667平方米选用10%吡虫啉50克~60克,或40%毒死蜱100毫升加10%吡虫啉25克~30克,或20%异丙威200毫升加80%敌敌畏100毫升~150毫升,或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50毫升对水40公斤~50公斤喷雾防治。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关键词:综合防治水稻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