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才:世界农产品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
2010-02-11 15:31:06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孙政才:世界农产品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
日期:08-07-23 来源: 作者:
粮食问题可以说是近期全球关注的重中之重。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了42%。今年一季度,国际粮食价格比去年四季度上涨了27.3%,其中泰国大米的国际市场价格更是上涨了近1倍。4月,世界基准米价触及每吨1000美元的历史高位。联合国预计,到今年年末,世界谷物库存将下降到25年来的最低水平。有预测说,此轮粮食危机将持续到2010年,一场“无声的饥荒”正在全球蔓延。
重回马铃薯时代?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近日警告说,日益上涨的粮价已经成了一场无国界的、“寂静的海啸”。
在这种压力下,计划署将不得不削减一部分国际援助计划。计划署的应急资金缺口已经从今年2月的5亿美元上升到了目前的7.5亿美元,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给计划署的预算带来巨大压力,正在迫使他们动用未来的预算,开始“寅吃卯粮”。
6月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粮食高级别会议上表示,面对目前的高粮价,全球每年需要再投入150亿-200亿美元,以扩大粮食生产。
7月7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同非洲7国和非盟领导人对话会在日本举行。按计划,本届八国峰会的核心议题是全球环境和非洲发展,但是近期国际粮价和油价显然更受关注。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用“3F危机”对困扰当前世界经济的三大突出因素进行了简洁概括,所谓3F也就是指英文“金融、燃料和粮食”的打头字母。
面对高粮价的困扰,孟加拉国政府甚至开始倡导民众多吃马铃薯,用马铃薯来代替主食。这一倡议也引起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兴趣。作为位居小麦、玉米和水稻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重要农作物,马铃薯廉价、高产的优点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联合国已经把今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许多国家也在倡导用马铃薯替代粮食。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这种变化下,深处我国内陆的甘肃定西的马铃薯出口业务也在快速发展。马铃薯已经从原来的“救命薯”,上世纪80年代的“温饱薯”,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粮食危机谁之过?
4月,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指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一直在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既然产量未减,粮价暴涨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文章分析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是饲料。随着人类变得更加富裕,食物结构中肉蛋奶等副食品的比重大幅上升。生产1公斤牛肉大约需要8公斤谷物饲料,1公斤鸡肉大约需要2公斤粮食。去年,全世界用作饲料用途的粮食就达7.6亿吨。
其次,能源价格暴涨难辞其咎。一方面农民要为化肥和柴油支付更高的成本,必然会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油价暴涨使大批粮食被转化为燃料,比如玉米乙醇。2007年,全球用于生产燃料的粮食超过1亿吨。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给一辆SUV的油箱加满生物燃料所需要的粮食大约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再次,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采取限制出口或者高额出口关税的措施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国内市场的涨价压力,同时也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需矛盾,给全球粮价带来更大波动。
从《金融时报》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燃料对粮食需求的快速增长是世界范围内粮食供需变化的主因。另据了解,美国2007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比2006年增长了50%,已占玉米总产量的20%以上。欧盟60%的油菜也用于生产燃料。由于粮食需求的迅猛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粮食库存消费比已下降到19.1%,处于30年来最低水平。
此外,美元贬值也推动了国际市场石油、粮食、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部分农产品贸易量出现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07年谷物贸易量同比减少1.5%;价格出现大幅上涨,2007年9月小麦价格同比增长60%以上,奶制品价格同比增长100%。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农产品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
国内粮食供应完全有保障
从国内的情况看,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我国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形势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消费快速增加。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净增了9059万,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96年的412公斤下降到2006年的378公斤;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2亿多,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已有2.1亿农民进入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大量过去的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现在的农产品消费者,带动了消费总量的增长。同时,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逐步增长,肉蛋奶、植物油、瓜果菜等需求快速增加。其次,国内柴油、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增加,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再次,受养殖成本增加、周期性波动和疫情的综合影响,2007年生猪生产下降。此外,业内人士指出,粮食出口的迅猛增长也带动了国内粮价持续上涨。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指出,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传导作用日益明显,而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不过,针对近期周边国家和地区大米价格普遍上涨、供应偏紧的状况,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5月表示,目前我国稻谷库存充裕,大米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稻谷已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我国稻谷产量1850亿公斤左右,比2003年增产了265多亿公斤。目前,我国国内稻谷消费量在1800亿公斤到1850亿公斤左右,产需略有盈余。为促进粮食生产,国家提高了2008年小麦和稻谷粮食最低收购价,比去年每市斤提高0.03元至0.07元。同时,相关部门也在采取运费补贴等措施鼓励关内销区采购东北粳稻,推进产销衔接。而在国家粮食储备中,大米库存也超过了合理库存。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传统稻米消费区,地方储备按照主销区6个月销量的要求充实到位,其中大米库存占70%以上。而今年我国夏粮播种面积也已达4亿多亩。此外,为优先保证国内市场供应,今年国家还采取了对粮食及其制粉取消出口退税、加征临时出口关税和实行配额管理等措施,控制粮食出口。并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6月22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则透露了另外一个好消息:全国小麦收获已基本结束,从各地测产和收获情况看,今年夏季粮油丰收已成定局,将首次实现连续五年增产。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夏粮实现首次连续5年增产。孙政才说,预计夏粮总产超过1200亿公斤,增产25亿公斤以上,实现连续5年增产。同时,油菜总产1185万吨,增产40多万吨,扭转了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今年国家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粮食主产区,大面积创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田,示范田亩产比普通田块平均高出150公斤以上。为了增加产量,今年各地还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仅河南等六大主产区就扩大小麦面积237万亩。同时,今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比上年增长85%以上,平均到每个农民能得到140多元钱。这也是夏粮丰收的关键因素。
孙政才同时指出,尽管夏粮获得了丰收,但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目前影响秋粮生产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偏重发生,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农资价格高位持续攀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需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粮食安全仍要警钟长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峰认为,从国际方面看,导致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如小麦等粮食主产国受气候影响减产,国际油价高涨带动玉米、大豆等生物能源主要原材料需求增长,全球粮食库存量下降等因素影响将在短期内继续存在,给粮价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从国内来看,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粮食供给绝大部分来自国内生产,海外进口只占很小部分。尽管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收,2007年总产量超过5000亿公斤,但从短中期来看,我国仍面临粮食供求趋紧的挑战。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加剧。据统计,与10年前相比,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39亩,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耕地质量下降,中低产田占2/3。据10个省份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病险水库占1/3,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农作物成灾面积高达3亿亩以上。
面对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增速减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等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我国政府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
对于今年的农业生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的“两个防止”,特别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必须千方百计增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农产品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涨、不大落。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薄弱环节在农业,当前的关键和难点在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要联系国际国内市场,着眼确保基本自给,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地梳理,找准工作着力点,切实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撰文指出:要加强农业这一永恒的基础产业,并不是说,一定要保持甚至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今天,这既不现实,也不应该。这里所说的加强农业这一永恒的基础产业的具体涵义是:第一,农产品产量不能减少,并要与人们需求增长相适应,逐步增加。第二,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要始终保持在基本满足自给需要的水平。第三,要使农产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相协调,且不出现大起大落。第四,要能够为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