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

2017-10-30 12:31:47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稻曲病

[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


\

 

简介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多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故有“丰收果”俗称。此病在世界大多数稻区都有发生,我国亦早有记载。在华南双季稻区虽有发生,但20世纪60年代前发生零星,为害轻微,不为人们所注意。70年代以来,随着新品种的引进,杂交稻的发展和施肥水平提高,此病发生有逐年上升之势,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另外,由于其病粒有毒,若用作饲料,含量达0.5%以上时,会引起禽畜慢性中毒,内脏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本病危害谷粒(图1)。轻则一穗中出现1~5病粒,重则多达数十粒,病穗率可高达10%以上。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颜色初呈橙黄,后转墨绿;表面初呈平滑,后显粗糙龟裂,其上布满黑粉状物,此即为病菌厚垣孢子。稻曲病粒与稻粒黑粉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整个谷粒失去原形,为病菌所包围、取代;后者基本保持正常谷粒状,仅颖壳合缝处生黑色舌状物,颖壳内充满黑粉(即病菌冬孢子堆)


\

1 谷粒受害状



病原菌无性阶段归半知菌亚门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 virens);有性世代归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Claviceps virens)。厚垣孢子近球形,表面有疣状小突起,墨绿色,萌发可产生椭圆形的无色分生孢子(图2)。菌核长椭圆形,扁平,黑色,生于病粒内,成熟时易脱落土中越冬。翌年抽生肉质具长柄的子囊座1或数个,子囊座顶端埋生许多子囊壳,子囊壳产生长筒形子囊,子囊内生8个无色、单胞、线状的子囊孢子。病菌生长适温同厚垣孢子萌发适温相同,均为26~28℃,低于12℃病菌生长及孢子萌发不多,高于36℃不能生长。厚垣孢子一般可维持发芽力6个月左右,但高温可缩短其寿命。病菌可产生与麦角精相似的代谢产物,故能使禽畜中毒。


\

2 病原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在影响发病的诸因素中,以品种、施肥和天气条件为明显。品种间发病程度存在差异,密穗型的品种皆有利发病;杂交稻比常规稻发病重。偏施氮肥,后期稻株“贪青”发病重;稻曲病侵染时期为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为主,幼穗形成至孕穗期如天气温暖多湿;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科学施肥: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

2、药剂防治:

防治适期:抽穗前7-10天。俗称“大肚期”。第一次施药后5-7天再施一次。一般连施2次。

可亩用福米(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毫升、或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12-18毫升、或翠米(40%氟环唑•多菌灵悬浮剂)24毫升 、或翠伟(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45千克防治。


\

\

\

 

注意事项:1)、施药时要兑足水量;2)、每桶水加一点透5毫升;3)、田间保持2-3厘米水层。

推荐使用药剂: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25%以上)、苯甲·丙环唑、井冈·蜡芽菌(12.5%以上)、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戊唑醇。




      稻曲病测报技术

 稻曲病调查方法:水稻收割前5-7天,采用双平行线法调查法,各小区查200丛水稻,记载总株数、发病株数及病级数,并计算各处理的发病指数和相对防治效果。

稻曲病分级标准如下:

0级,未发病;

1级,1个稻曲;

2级,2个稻曲;

3级,35个稻曲;

4级,69个稻曲;

5级,10个以上稻曲。



关键词:稻曲病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